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1.2.1 QTL研究的基本策略 | 第12页 |
1.2.2 分子标记种类 | 第12-14页 |
1.2.3 定位群体 | 第14-15页 |
1.2.4 QTL定位方法 | 第15-16页 |
1.2.5 QTL的初级定位 | 第16-17页 |
1.2.6 QTL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17页 |
1.3 稻米蛋白质研究进展概述 | 第17-23页 |
1.3.1 稻米蛋白质的分类 | 第18页 |
1.3.2 研究稻米蛋白质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3 稻米蛋白质的分布 | 第19页 |
1.3.4 稻米蛋白质的合成、运输、沉积 | 第19-20页 |
1.3.5 不同基因型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 | 第20页 |
1.3.6 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遗传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7 稻米蛋白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21-23页 |
1.4 水稻种子贮藏蛋白突变体的获得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3-24页 |
1.5 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种子蛋白质品质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10的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28-5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4页 |
2.1.1 水稻材料 | 第28页 |
2.1.2 定位群体和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28页 |
2.1.3 种植方式 | 第28-29页 |
2.1.4 精米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4.1 精米和米粉准备 | 第29页 |
2.1.4.2 精米蛋白质总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1.4.3 精米中四种储藏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5 群体基因型的分析 | 第30-31页 |
2.1.5.1 水稻单株DNA提取 | 第30页 |
2.1.5.2 分子标记分析 | 第30-31页 |
2.1.5.3 分子标记的设计和QTL的定位 | 第31页 |
2.1.6 候选基因的测序分析 | 第31-32页 |
2.1.6.1 测序材料选择 | 第31页 |
2.1.6.2 PCR产物克隆的回收 | 第31-32页 |
2.1.6.3 序列测定 | 第32页 |
2.1.7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2-34页 |
2.1.7.1 水稻籽粒总RNA的抽提 | 第32-33页 |
2.1.7.2 RNA的纯化及反转录 | 第33页 |
2.1.7.3 Real-Time PCR | 第33-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2.2.1 不同环境对水稻品种(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及其分布特点 | 第34-36页 |
2.2.3 利用CSSL群体初步鉴定精米蛋白质含量QTL | 第36-38页 |
2.2.4 qPC-10的初步定位 | 第38-40页 |
2.2.5 qPC-10的精细定位 | 第40-41页 |
2.2.6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 第41-42页 |
2.2.7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鉴定 | 第42-45页 |
2.2.8 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45-49页 |
2.2.8.1 候选基因的测序 | 第45-47页 |
2.2.8.2 候选基因的表达 | 第47-48页 |
2.2.8.3 淀粉和蛋白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2.2.9 鉴别qPC-10的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设计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小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3.1 影响稻米蛋白质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 第51-52页 |
3.2 qPC-10遗传机制的讨论 | 第52-53页 |
3.3 关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控制系统 | 第53-54页 |
3.4 qPC-10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