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特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1-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1 秸秆利用现状第12页
    1.2 稻草还田模式的研究第12页
    1.3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14页
        1.3.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第12-13页
        1.3.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3-14页
    1.4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4-15页
        1.4.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14页
        1.4.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第14-15页
    1.5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第15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19页
    2.1 供试材料第16页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16-17页
    2.3 技术路线第17页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17-18页
        2.4.1 产量及其构成第17页
        2.4.2 干物质积累及C、N、P、K、Si养分测定第17页
        2.4.3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第17页
        2.4.4 土壤养分测定第17-18页
    2.5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第18-19页
        2.5.1 养分吸收利用指标第18页
        2.5.2 土壤固碳第18页
        2.5.3 数据处理第18-1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9-30页
    3.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第19-22页
        3.1.1 产量第19页
        3.1.2 产量构成因素第19-20页
        3.1.3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第20-22页
            3.1.3.1 干物质积累第20-21页
            3.1.3.2 干物质运转第21-22页
    3.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第22-27页
        3.2.1 对水稻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22-24页
            3.2.1.1 氮含量第22页
            3.2.1.2 各器官氮素运转第22-23页
            3.2.1.3 氮素利用效率第23-24页
        3.2.2 对水稻P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第24-25页
            3.2.2.1 磷含量第24页
            3.2.2.2 各器官磷素运转第24-25页
        3.2.3 对水稻K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第25-26页
            3.2.3.1 钾素含量第25-26页
            3.2.3.2 钾素吸收积累量第26页
        3.2.4 对水稻Si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第26-27页
            3.2.4.1 硅素含量第26-27页
            3.2.4.2 硅素积累第27页
    3.3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C含量和固C的影响第27-28页
        3.3.1 水稻碳素含量第27-28页
        3.3.2 水稻固碳量第28页
    3.4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第28-30页
        3.4.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28-29页
        3.4.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29-30页
            3.4.2.1 土壤养分第29页
            3.4.2.2 土壤固碳第29-30页
4 讨论第30-33页
    4.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产量问题第30页
    4.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养分吸收利用问题第30-32页
    4.3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问题第32-33页
        4.3.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2页
        4.3.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固碳的问题第32-33页
5 结论与创新点第33-35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33-34页
        5.1.1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第33页
            5.1.1.1 水稻产量及构成第33页
            5.1.1.2 干物质积累、转运第33页
            5.1.1.3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的养分吸收利用第33页
        5.1.2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与土壤肥力第33-34页
            5.1.2.1 土壤物理性质第33-34页
            5.1.2.2 土壤化学性质第34页
            5.1.2.3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固碳效益第34页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34页
    5.3 后续研究建议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0页
致谢第40-41页
作者简历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公安警务大数据建设应用研究
下一篇:扬州市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