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三七毛状根悬浮培养及皂苷积累规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三七简介第11-14页
        1.1.1 三七的资源分布及生长特性第11页
        1.1.2 三七的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1.3 三七的活性成分第12-13页
            1.1.3.1 皂苷类成分第12页
            1.1.3.2 黄酮类成分第12页
            1.1.3.3 挥发油成分第12-13页
            1.1.3.4 其他成分第13页
        1.1.4 三七的药用价值第13-14页
            1.1.4.1 消肿镇痛的功效第13页
            1.1.4.2 止血和抗血栓的功效第13页
            1.1.4.3 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的功效第13-14页
        1.1.5 再生植株第14页
    1.2 发根农杆菌及其质粒第14-15页
        1.2.1 发根农杆菌简介第14页
        1.2.2 Ri质粒的类型及结构第14-15页
        1.2.3 发根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分子机制第15页
        1.2.4 影响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的因素第15页
    1.3 毛状根简介第15-16页
        1.3.1 毛状根及其遗传转化的方法第15-16页
        1.3.2 理化因子对毛状根培养的影响第16页
    1.4 锗元素第16-17页
    1.5 三七的研究进展第17页
        1.5.1 研究现状第17页
        1.5.2 应用前景第17页
    1.6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1.6.1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2 主要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三七毛状根的诱导第19-32页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第19-20页
        2.1.1 实验材料第19页
        2.1.2 主要仪器第19-20页
    2.2 主要培养基第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3页
        2.3.1 三七毛状根的诱导第20页
        2.3.2 发根农杆菌的活化第20页
        2.3.3 发根农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0-21页
        2.3.4 三七毛状根诱导的单因素优化第21-23页
            2.3.4.1 不同菌种及外植体对三七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21-22页
            2.3.4.2 预培养时间对三七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22页
            2.3.4.3 侵染时间对三七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22页
            2.3.4.4 乙酰丁香酮浓度对三七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22页
            2.3.4.5 共培养时间对三七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22-23页
        2.3.5 响应面法对三七毛状根诱导进行优化第23页
    2.4 TLC法鉴定三七毛状根冠瘿碱第23-24页
    2.5 结果与分析第24-31页
        2.5.1 不同菌种生长对数期的确定第24-25页
        2.5.2 三七毛状根诱导条件的确定第25-28页
            2.5.2.1 三七毛状根诱导对菌种和外植体的选择第25-26页
            2.5.2.2 三七毛状根诱导过程中预培养时间的确定第26页
            2.5.2.3 三七毛状根诱导过程中侵染时间确定第26-27页
            2.5.2.4 三七毛状根诱导过程中乙酰丁香酮浓度的确定第27页
            2.5.2.5 三七毛状根诱导过程中共培养时间的确定第27-28页
        2.5.3 三七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第28-31页
            2.5.3.1 响应面方差分析实验结果第28-30页
            2.5.3.2 毛状根诱导条件响应面分析及优化第30页
            2.5.3.3 优化条件的验证第30-31页
    2.6 三七毛状根的冠瘿碱鉴定第31页
    2.7 讨论第31-32页
第三章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第32-41页
    3.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第32页
        3.1.1 实验材料第32页
        3.1.2 主要仪器第32页
    3.2 主要培养基第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3.3.1 三七毛状根生物量的测定第32页
        3.3.2 不同培养基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2-33页
        3.3.3 碳源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3页
        3.3.4 pH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3页
        3.3.5 氮源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3页
            3.3.5.1 硝态氮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3页
            3.3.5.2 铵态氮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3页
        3.3.6 钙离子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的影响第33-34页
        3.3.7 正交实验对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进行优化第3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3.4.1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的选择第34-35页
        3.4.2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碳源浓度的确定第35-36页
        3.4.3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pH的确定第36-37页
        3.4.4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氮源浓度的确定第37-38页
            3.4.4.1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硝态氮浓度的确定第37页
            3.4.4.2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铵态氮浓度的确定第37-38页
        3.4.5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钙离子浓度的确定第38页
        3.4.6 三七毛状根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8-40页
    3.5 讨论第40-41页
第四章 三七毛状根中皂苷含量的测定及积累规律第41-47页
    4.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第41页
        4.1.1 实验材料第41页
        4.1.2 主要仪器第41页
    4.2 主要培养基第41页
    4.3 实验方法第41-43页
        4.3.1 三七毛状根中皂苷含量的测定第41-42页
        4.3.2 不同温度对三七毛状根皂苷含量的影响第42页
        4.3.3 不同光照对三七毛状根皂苷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4.3.4 锗元素对三七毛状根皂苷含量的影响第4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4.4.1 在不同温度下三七毛状根皂苷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4.4.2 在不同光照下三七毛状根皂苷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4.4.3 锗元素添加量的确定第45-46页
    4.5 讨论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5.1 结论第47-48页
    5.2 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研究
下一篇: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特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