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实验药理学论文

氨基醇类化合物对细粒棘球蚴的药效评价以及作用靶点的初步鉴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16-48页
    1 棘球蚴棘球蚴病研究概况第16-22页
        1.1 棘球蚴的分类第16页
        1.2 棘球蚴病的流行现状第16-17页
        1.3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第17-20页
            1.3.1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第17-19页
            1.3.2 多房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第19-20页
        1.4 棘球蚴病的治疗现状第20-22页
            1.4.1 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现状第20-21页
            1.4.2 多房棘球蚴病的治疗现状第21-22页
    2 棘球蚴病药物研究现状第22-23页
    3 棘球蚴病药物靶点研究进展第23-24页
    4 确定药物靶点常用技术手段第24-30页
        4.1 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第24-27页
            4.1.1 同源性搜索第25页
            4.1.2 分子对接第25-27页
            4.1.3 反向分子对接第27页
        4.2 基因水平差异第27-28页
        4.3 反义RNA技术第28-30页
    5 课题研究意义、前期基础及课题来源第30-32页
        5.1 研究意义第30页
        5.2 前期基础第30-31页
        5.3 课题来源第31页
        5.4 总体研究方案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48页
第一部分 抗细粒棘球蚴药物体外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第48-70页
    1 引言第50-5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1-66页
        2.1 实验试剂及耗材第51-52页
        2.2 实验仪器第52-54页
        2.3 实验方法第54-56页
            2.3.1 原头节体外培养及细粒棘球蚴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第54页
            2.3.2 生发层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传代第54-55页
            2.3.3 棘球蚴种属鉴定第55页
            2.3.4 原头节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第55页
            2.3.5 生发层细胞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第55-56页
            2.3.6 体内药物治疗方案及观察指标第56页
            2.3.7 实验动物伦理学第56页
        2.4 实验结果第56-64页
            2.4.1 细粒棘球蚴种属确定第56-57页
            2.4.2 体外培养的原头节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7-59页
            2.4.3 生发层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以及鉴定第59-61页
            2.4.4 细粒棘球蚴体外筛选模型的验证第61-64页
        2.5 讨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第二部分 氨基醇类化合物对棘球蚴的效果评价、类药性分析及毒性研究第70-88页
    1 引言第72-7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3-82页
        2.1 实验试剂及耗材第73页
        2.2 实验仪器第73-74页
        2.3 计算平台第74-75页
        2.4 实验方法第75-76页
            2.4.1 药物初筛第75页
            2.4.2 有效药物LC_(50)及IC_(50)的测定第75页
            2.4.3 类药性分析第75-76页
            2.4.4 毒性研究第76页
        2.5 实验结果第76-81页
            2.5.1 氨基醇类化合物初筛结果第76-77页
            2.5.2 有效氨基醇类化合物LC_(50)及IC_(50)测定结果第77-78页
            2.5.3 类药性分析结果第78-79页
            2.5.4 毒性研究结果第79-81页
        2.6 讨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第三部分 基于氨基醇类化合物的药效团模型建立及虚拟筛选第88-104页
    1 引言第90-9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1-98页
        2.1 计算平台第91页
        2.2 数据库第91页
        2.3 实验方法第91-93页
            2.3.1 建立药效团模型第91-93页
            2.3.2 虚拟筛选第93页
        2.4 实验结果第93-96页
            2.4.1 药效团模型结果第93-95页
            2.4.2 虚拟筛选结果第95-96页
        2.5 讨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第四部分 氨基醇类化合物的抗棘球蚴药物靶点预测及筛选第104-126页
    1 引言第106-10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07-119页
        2.1 计算平台第107-108页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第108-109页
        2.3 实验仪器第109页
        2.4 实验方法第109-111页
            2.4.1 反向分子对接预测药物靶点第109页
            2.4.2 反向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及筛选第109-110页
            2.4.3 序列比对第110页
            2.4.4 同源建模第110页
            2.4.5 分子对接第110页
            2.4.6 甲氟喹对候选药物靶点的体外作用效果第110-111页
        2.5 实验结果第111-117页
            2.5.1 药物靶点筛选流程第111-116页
            2.5.2 体外甲氟喹同候选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第116-117页
        2.6 讨论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结论和展望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个人简历第128-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目录第130-131页
发表文章及专利第131-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水杨酸对路易斯安娜鸢尾(Iris hexagona W.)镉吸收、积累和抗性的影响
下一篇: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样品病毒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