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4页 |
1.3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设概况 | 第14-18页 |
1.3.1 政府主导型建设模式 | 第14-15页 |
1.3.2 地下空间系统 | 第15-16页 |
1.3.3 地下交通 | 第16页 |
1.3.4 防空防灾 | 第16-18页 |
2 国内外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建设案例及存在问题 | 第18-31页 |
2.1 国外建设案例 | 第18-24页 |
2.1.1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 | 第18-20页 |
2.1.2 日本东京新宿副都心 | 第20-21页 |
2.1.3 法国巴黎拉德方斯新城 | 第21-23页 |
2.1.4 国外建设启示 | 第23-24页 |
2.2 国内建设案例 | 第24-28页 |
2.2.1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 | 第24-25页 |
2.2.2 杭州武林广场地区 | 第25-26页 |
2.2.3 杭州钱江世纪城中心区 | 第26-27页 |
2.2.4 国内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3 国内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2.3.1 规划未能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 | 第28页 |
2.3.2 整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 第28-29页 |
2.3.3 地上地下一体化程度及联通性较低 | 第29页 |
2.3.4 建设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 | 第29页 |
2.3.5 权属不清且未形成完整的立法体系 | 第29-31页 |
3 关键问题一: 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性 | 第31-37页 |
3.1 地下规划编制紧跟地面规划进程 | 第31页 |
3.2 采用动态优化完善的规划编制方法 | 第31-32页 |
3.3 依据各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系统性 | 第32-33页 |
3.3.1 贯彻地上地下协调的原则 | 第32-33页 |
3.3.2 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4 将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作为重要基础 | 第33-35页 |
3.5 控规编制参考重点区块城市设计 | 第35-37页 |
4 关键问题二: 控规成果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 第37-42页 |
4.1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 | 第37页 |
4.2 新城地下空间控规的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4.3 “一图四则”的成果表达方式 | 第38-40页 |
4.4 控规成果的刚性和弹性要求 | 第40-42页 |
4.4.1 刚性要求 | 第40页 |
4.4.2 弹性要求 | 第40-41页 |
4.4.3 控规实施情况 | 第41-42页 |
5 关键问题三: 开发模式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 | 第42-48页 |
5.1 采用“枝状生长”的开发建设模式 | 第42-43页 |
5.2 贯彻政府投资带头、分阶段推进的开发策略 | 第43-44页 |
5.3 制定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策略 | 第44-46页 |
5.4 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中运用公私合作关系 | 第46-48页 |
5.4.1 公共空间的多重属性 | 第46页 |
5.4.2 新城的公私合作探索 | 第46-48页 |
6 关键问题四: 地下空间的网络性与联通性 | 第48-55页 |
6.1 新城地下空间的整体网络性 | 第48-49页 |
6.2 政府投资的地下空间联通道 | 第49-51页 |
6.2.1 地块之间下穿城市道路的联通道 | 第49-50页 |
6.2.2 地铁站点与周边地块的地下联通道 | 第50-51页 |
6.3 社会投资的地下空间联通道 | 第51-53页 |
6.4 地下联通道对商业业态的引导 | 第53-55页 |
7 关键问题五:建设的协调机构与管理政策 | 第55-62页 |
7.1 明确新城管委会作为建设实施的牵头管理主体 | 第55-56页 |
7.2 制定合理可行且便于操作的建设审批流程和制度 | 第56-58页 |
7.3 采用容积率奖励政策引导社会项目开发利用 | 第58-60页 |
7.4 将地下空间规划技术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 | 第60-62页 |
8 后续展望 | 第62-65页 |
8.1 重视地下空间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62页 |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研究以避免盲目开发 | 第62-63页 |
8.3 修订相关规划设计规范和管理政策 | 第63页 |
8.4 建设运营中充分运用公私合作关系 | 第63-65页 |
9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图片索引 | 第68-70页 |
作者经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