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虫草属真菌人工开发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1.1 虫草属真菌子实体培养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1.2 虫草属真菌药理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3 虫草属真菌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 虫草属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虫草多糖 | 第13页 |
1.2.2 核苷 | 第13页 |
1.2.3 氨基酸 | 第13-14页 |
1.2.4 多肽类 | 第14页 |
1.2.5 甾醇类 | 第14页 |
1.3 虫草属真菌抗菌活性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 色谱法分离纯化技术的简介 | 第15-16页 |
1.4.1 薄层色谱法 | 第15页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5-16页 |
1.4.3 质谱分析法 | 第16页 |
1.5 大蝉虫草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3.1.1 菌种及其来源 | 第19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 第19-21页 |
3.1.3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3.2.1 培养方法 | 第21-22页 |
3.2.1.1 菌种活化培养 | 第21页 |
3.2.1.2 一级种子液培养 | 第21-22页 |
3.2.1.2 二级液体摇瓶培养 | 第22页 |
3.2.1.3 平板菌丝体培养 | 第22页 |
3.2.1.4 子实体培养 | 第22页 |
3.2.2 抑菌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3.2.2.1 指示菌菌悬液的制备 | 第22页 |
3.2.2.2 抑菌样品的准备 | 第22-23页 |
3.2.2.3 抗菌实验(杯碟法) | 第23页 |
3.2.3 抑菌效果的优化 | 第23页 |
3.2.4 抑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和质谱检测 | 第23-24页 |
3.2.4.1 分离样品的准备 | 第23页 |
3.2.4.2 抗菌活性组分HPLC分离条件 | 第23页 |
3.2.4.3 抗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 | 第23页 |
3.2.4.4 抗菌活性成分的制备 | 第23-24页 |
3.2.4.5 抗菌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 第24页 |
3.2.5 抗菌活性成分的NMR分析 | 第24页 |
3.2.6 挥发性物质分析方法 | 第24页 |
3.2.6.1 样品的准备 | 第24页 |
3.2.6.2 GC-MS条件 | 第24页 |
3.2.7 主要成分测定 | 第24-28页 |
3.2.7.1 水分测定 | 第24页 |
3.2.7.2 粗蛋白测定 | 第24-25页 |
3.2.7.3 粗脂肪测定 | 第25页 |
3.2.7.4 多糖测定 | 第25-26页 |
3.2.7.5 矿质元素测定 | 第26-27页 |
3.2.7.6 氨基酸测定 | 第27页 |
3.2.7.7 核苷类测定 | 第27-28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4.1 人工诱导的大蝉虫草子实体 | 第29页 |
4.2 大蝉虫草不同人工培养物的抑菌结果及抑菌活性分析 | 第29-31页 |
4.3 大蝉虫草摇瓶发酵液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4.4 大蝉虫草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制备和质谱分析 | 第32-35页 |
4.4.1 大蝉虫草乙酸乙酯萃取物HPLC分析 | 第32-33页 |
4.4.2 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及抗菌活性 | 第33-34页 |
4.4.3 抗菌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 第34-35页 |
4.4.4 抗菌活性成分的纯度检测 | 第35页 |
4.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分析 | 第35-37页 |
4.6 挥发性物质分析 | 第37-41页 |
4.6.1 平板菌丝体GC-MS分析 | 第37-38页 |
4.6.2 摇瓶发酵菌丝GC-MS分析 | 第38-40页 |
4.6.3 人工培养子实体GC-MS分析 | 第40-41页 |
4.7 大蝉虫草3种人工培养物一般营养成分的比较 | 第41页 |
4.8 矿质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41-42页 |
4.9 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 第42-43页 |
4.10 核苷含量的分析 | 第43-45页 |
5 讨论 | 第45-50页 |
5.1 抑菌结果分析 | 第45页 |
5.2 抑菌效果优化的分析 | 第45页 |
5.3 抑菌原理的分析 | 第45-46页 |
5.4 大蝉虫草人工培养物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第46-48页 |
5.5 大蝉虫草人工培养物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 | 第48-50页 |
5.5.1 粗蛋白、粗脂肪与多糖含量的分析 | 第48页 |
5.5.2 矿质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48-49页 |
5.5.3 核苷与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6.1 大蝉虫草人工培养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50页 |
6.2 抑菌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50-51页 |
6.3 大蝉虫草人工培养物的挥发性物质分析 | 第51页 |
6.4 大蝉虫草人工培养物的主要成分分析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