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TYLCV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TYLCV病毒危害番茄植株症状 | 第11页 |
1.1.2TYLCV致病机理 | 第11-12页 |
1.1.3 TYLC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基因 | 第12页 |
1.1.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侵染过程 | 第12页 |
1.1.5 TYLCV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1.6 TYLCV的防治 | 第13-14页 |
1.1.7TYLCV接种方法 | 第14-15页 |
1.1.8 抗原筛选及抗病育种 | 第15页 |
1.2 胍基丁胺转移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BHAD酰基转移酶基因家族 | 第15页 |
1.2.2 羟基肉桂酸酰胺抗病机理 | 第15-16页 |
1.2.3 羟基肉桂酸酰胺的组成成分 | 第16页 |
1.3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3.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载体的研究 | 第17页 |
1.3.3 插入目的基因片段长度的选择 | 第17页 |
1.3.4 VIGS环境条件的控制 | 第17-18页 |
1.3.5 沉默效率的检测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3.1.1 番茄品种和烟草品种 | 第20页 |
3.1.2 TYLCV和黄萎病 | 第20页 |
3.1.3 载体和试剂以及酶 | 第20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0-33页 |
3.2.1 番茄LeACT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0-22页 |
3.2.2 LeACT1对TYLCV的表达分析 | 第22-24页 |
3.2.3 LeACT1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24页 |
3.2.4 LeACT1的亚细胞定位 | 第24-26页 |
3.2.5 病毒诱导LeACT1沉默对番茄抗病性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6 转LeACT1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7 黄萎病菌侵染转LeACT1烟草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变化 | 第30页 |
3.2.8 LeACT1启动子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4.1 番茄LEACT1的序列分析 | 第33-36页 |
4.1.1 LeACT1启动子序列在抗感材料中的比较 | 第33-34页 |
4.1.2 LeACT1结构域分析 | 第34页 |
4.1.3 LeACT1进化树分析 | 第34-36页 |
4.2 LEACT1启动子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4.3 番茄LEACT1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37页 |
4.4 TYLCV诱导后番茄LEACT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7-38页 |
4.5 番茄LEACT1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8页 |
4.6 番茄LEACT1沉默后对其抗病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7 转LEACT1烟草对TYLCV的抗病鉴定 | 第40-41页 |
4.8 转LEACT1对黄萎病的抗病性鉴定 | 第41-42页 |
4.9 黄萎病菌侵染转LEACT1烟草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3-45页 |
5.1 讨论 | 第43-44页 |
5.2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录A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52-54页 |
附录B 常见抗生素及生长素使用浓度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