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地方主体身份认同研究--以东兴—芒街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4-20页
        1.3.1 跨境旅游相关研究第14-16页
        1.3.2 身份认同与旅游相关研究第16-17页
        1.3.3 空间生产与旅游空间生产相关研究第17-19页
        1.3.4 研究述评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思路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2-2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跨境旅游合作区第22-23页
        2.1.2 地方主体身份认同第23页
        2.1.3 旅游空间生产第23-25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5-28页
        2.2.1 身份认同理论第25页
        2.2.2 空间生产理论第25-26页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东兴-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空间生产的主体关系第28-38页
    3.1 东兴旅游的发展历程第28-31页
        3.1.1 东兴边境旅游第28-30页
        3.1.2 东兴-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进程第30-31页
    3.2 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空间主体身份的显现第31-33页
        3.2.1 跨境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空间主体第31-32页
        3.2.2 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力关系分解第32-33页
    3.3 利益诉求—身份认同的矛盾运动第33-38页
        3.3.1 跨境旅游合作空间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第33-36页
        3.3.2 跨境旅游合作空间主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第36-38页
第四章 实证分析—基于地方主体身份认同的跨境旅游合作区空间生产分析第38-59页
    4.1 研究设计第38-42页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第38-39页
        4.1.2 指标构建第39-41页
        4.1.3 问卷数据分析方法第41-42页
    4.2 问卷统计结果初步分析第42-46页
        4.2.1 问卷数据配对T检验第42-45页
        4.2.2 关联系数拟合度检验第45-46页
    4.3 跨境旅游空间生产中地方主体身份认同空间布局Co-Plot分析第46-56页
        4.3.1 跨境旅游空间生产中居民身份认同Co-Plot分析第46-51页
        4.3.2 跨境旅游空间生产中政府人员身份认同Co-Plot分析第51-55页
        4.3.3 基于Co-Plot的跨境旅游空间生产主体身份认同研究结论第55-56页
    4.4 跨境旅游空间生产居民身份认同显著性影响分析第56-59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第59-65页
    5.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5.2 研究的对策建议第60-63页
        5.2.1 制订旅游伦理规范,提倡包容性发展第60-61页
        5.2.2 深度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塑造游客的想象空间第61-62页
        5.2.3 建立“1+3+N”管理模式,强化旅游综合监管第62-63页
        5.2.4 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打造“国际跨境旅游合作区”形象第63页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附录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突发事件信息沟通管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以桂林市食品安全监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