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城市绿色电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最终成果第14-15页
        1.3.1 本文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本文最终成果第14-15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绿色电力发展环境与现实基础第16-23页
    2.1 绿色电力发展环境第16-20页
        2.1.1 能源安全第16-18页
        2.1.2 环境污染第18-19页
        2.1.3 气候变化第19-20页
    2.2 绿色电力发展现实基础第20-22页
        2.2.1 能源革命第20-21页
        2.2.2 全球能源互联网第21页
        2.2.3 绿色发展新理念第21-22页
        2.2.4 新型能源安全观第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城市绿色电力评价体系功能定位及价值分析第23-30页
    3.1 绿色电力指标评价体系功能定位第23-25页
        3.1.1 促进发电环境减排第23-24页
        3.1.2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第24页
        3.1.3 促进用户节能第24页
        3.1.4 促进发电效率置换第24-25页
        3.1.5 促进西电东送发展第25页
    3.2 绿色电力指标评价体系价值分析第25-29页
        3.2.1 绿色利益诉求分析第26-27页
        3.2.2 电能绿色内部价值链分析第27页
        3.2.3 电力生产流程价值分析第27-29页
    3.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城市绿色电力指标体系建立第30-39页
    4.1 绿色电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0-31页
        4.1.1 客观性与科学性结合第30页
        4.1.2 动态性与适用性结合第30-31页
        4.1.3 定量与定性结合第31页
        4.1.4 独立性原则第31页
        4.1.5 电力工业特性原则第31页
    4.2 绿色电力指标体系构建第31-38页
        4.2.1 发供电清洁度第32-33页
        4.2.2 能源互联度第33-34页
        4.2.3 发电安全度第34-35页
        4.2.4 电网安全度第35-36页
        4.2.5 网源协调安全度第36-37页
        4.2.6 电能价值密度第37页
        4.2.7 电能替代度第37-38页
        4.2.8 用户参与度第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城市绿色电力综合评价模型第39-56页
    5.1 城市绿色电力指标赋权模型第39-48页
        5.1.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介绍第39-41页
        5.1.2 基于ANP对绿色电力指标赋权第41-48页
    5.2 城市绿色电力体系综合评价第48-54页
        5.2.1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介绍第48-50页
        5.2.2 物元可拓在城市绿色电力评价中应用分析第50-54页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措施建议第54-55页
        5.3.1 评价结果分析第54页
        5.3.2 措施建议第54-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钴的化合物作为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博弈论视角下政府推进能源计量有效执行的研究--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