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介绍 | 第17-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2.1.1 高速铁路 | 第17-18页 |
2.1.2 聚散效应 | 第18-20页 |
2.1.3 可达性 | 第20-22页 |
2.2 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2.1 大道定理 | 第22-23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生长轴理论 | 第24-25页 |
2.2.4 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 | 第25-26页 |
2.2.5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分析 | 第28-39页 |
3.1 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 | 第28-32页 |
3.2 高速铁路聚散方式 | 第32-35页 |
3.2.1 对交通方式的聚散 | 第33页 |
3.2.2 对区域客货流的集聚辐射 | 第33页 |
3.2.3 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 | 第33-35页 |
3.2.4 对区域空间的聚散 | 第35页 |
3.3 高铁沿线节点城市集聚与扩散的特性 | 第35-38页 |
3.3.1 集聚性 | 第35-36页 |
3.3.2 扩散性 | 第36-37页 |
3.3.3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聚散效应城市改进场模型 | 第39-45页 |
4.1 城市影响力指数的构建 | 第39-42页 |
4.1.1 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4.1.2 熵值法获取城市综合规模值 | 第41-42页 |
4.2 区域可达性的测度 | 第42-44页 |
4.3 聚散效应改进场模型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分析 | 第45-60页 |
5.1 兰新高铁简介 | 第45-47页 |
5.1.1 线路概况 | 第45页 |
5.1.2 在铁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 第45页 |
5.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45-47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47-48页 |
5.3 沿线节点城市影响力分析 | 第48-52页 |
5.4 沿线节点城市可达性分析 | 第52-54页 |
5.5 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场强分析 | 第54-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 城市综合影响力指标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