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 第12页 |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 第12页 |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循环 | 第12-13页 |
1.4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条件 | 第13页 |
1.5 马铃薯抗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5页 |
1.5.1 植物激素在植物抗病信号路径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5.2 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诱骗策略 | 第15页 |
1.6 BAG蛋白的研究 | 第15-18页 |
1.6.1 动物中的BAG蛋白 | 第16-17页 |
1.6.2 植物中的BAG蛋白 | 第17-18页 |
1.7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 第18-21页 |
1.7.1 VIGS的机制 | 第18-19页 |
1.7.2 VIGS载体的种类 | 第19-21页 |
1.7.3 影响VIGS沉默效率的因素 | 第21页 |
1.8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StBAG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2-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供试的马铃薯材料 | 第22页 |
2.1.2 供试载体与菌株 | 第22页 |
2.1.3 酶及试剂 | 第22页 |
2.1.4 引物设计 | 第22页 |
2.1.5 马铃薯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1.6 cDNA合成 | 第23页 |
2.1.7 PCR扩增获取目的基因片段 | 第23-24页 |
2.1.8 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24页 |
2.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10 PCR产物的测序 | 第25页 |
2.1.1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5-33页 |
2.2.1 StBAG3基因全序列的获得 | 第26页 |
2.2.2 StBAG3基因的克隆 | 第26-29页 |
2.2.3 StBAG3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9-33页 |
2.3 讨论 | 第33-34页 |
3 马铃薯StBAG3的表达谱分析和晚疫菌诱导表达研究 | 第34-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剂与酶 | 第34页 |
3.1.3 引物 | 第34页 |
3.1.4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4页 |
3.1.5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4页 |
3.1.6 马铃薯晚疫菌接种实验 | 第34-35页 |
3.1.7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3.2.1 不同品种马铃薯StBAG3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 第35-36页 |
3.2.2 马铃薯不同组织中StBAG3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3 接种晚疫菌后马铃薯叶片中StBAG3的相对表达量 | 第37-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4 StBAG3沉默载体和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53页 |
4.1 材料 | 第40-41页 |
4.1.1 供试载体和菌株 | 第40页 |
4.1.2 酶和试剂 | 第40页 |
4.1.3 培养基 | 第40页 |
4.1.4 引物设计 | 第40-41页 |
4.2 方法 | 第41-43页 |
4.2.1 克隆目片段并连接到平末端载体 | 第41页 |
4.2.2 质粒提取方法 | 第41页 |
4.2.3 酶切方法 | 第41页 |
4.2.4 PCR片段的胶回收 | 第41页 |
4.2.5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及转化方法 | 第41-42页 |
4.2.6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2页 |
4.2.7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42页 |
4.2.8 农杆菌的转化 | 第42-4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4.3.1 载体构建的策略 | 第43-44页 |
4.3.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8页 |
4.3.3 沉默(VIGS)载体的构建 | 第48-52页 |
4.4 讨论 | 第52-53页 |
5 利用瞬时表达系统初步研究StBAG3汾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 第53-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5.1.1 马铃薯晚疫菌 | 第53页 |
5.1.2 供试的马铃薯材料 | 第53页 |
5.1.3 试剂 | 第53页 |
5.1.4 马铃薯晚疫菌培养基 | 第53页 |
5.1.5 农杆菌瞬时表达侵染试剂 | 第53页 |
5.1.6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 | 第53-54页 |
5.1.7 马铃薯晚疫菌接种方法 | 第54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3 讨论 | 第55-57页 |
6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