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息论论文--信道编码理论论文

高移动性无线通信中的编码调制系统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符号对照表第9-10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OFDM技术的主要特点第15页
    1.3 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第15-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第17-18页
第二章 HST信道模型第18-42页
    2.1 无线信道概述第18页
    2.2 无线信道的特征第18-20页
        2.2.1 衰减作用第19页
        2.2.2 多径效应第19-20页
        2.2.3 时变性第20页
    2.3 常用信道模型第20-27页
        2.3.1 FWGN模型第20-22页
        2.3.2 Jakes模型第22-25页
        2.3.3 基于射线的信道模型第25-27页
    2.4 HST信道特点第27-29页
        2.4.1 HST沿线场景分类第27页
        2.4.2 HST信道的特殊性第27-29页
    2.5 HST信道模型第29-42页
        2.5.1 宽带MIMO HST信道理论模型第29-34页
        2.5.2 宽带MIMO HST信道仿真模型第34-35页
        2.5.3 宽带MIMO HST信道仿真结果第35-42页
第三章 高速移动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第42-60页
    3.1 高速移动环境下的OFDM模型第42-45页
    3.2 信道估计第45-51页
        3.2.1 信道估计方法的分类第45页
        3.2.2 基于导频序列的信道估计第45-50页
        3.2.3 完全已知时域信道信息的情况第50-51页
    3.3 信道均衡第51-60页
        3.3.1 频域单抽头均衡第51-52页
        3.3.2 LS均衡第52页
        3.3.3 全抽头LMMSE均衡第52-54页
        3.3.4 部分LMMSE均衡第54-58页
        3.3.5 等效噪声第58-60页
第四章 基于HST信道的编码调制系统性能第60-86页
    4.1 基于HST信道的编码调制系统模型第60-61页
    4.2 软解调第61-63页
    4.3 编码调制方案第63-73页
        4.3.1 Turbo编码调制第63-65页
        4.3.2 二元LDPC编码调制第65-67页
        4.3.3 多元LDPC编码调制第67-73页
    4.4 仿真结果第73-86页
        4.4.1 弱均衡下的编码系统性能第74-75页
        4.4.2 部分LMMSE均衡下的编码系统性能第75-8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4页
作者简介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供碳水平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马铃薯StBAG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抗晚疫病过程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