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源起 | 第10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括 | 第12-13页 |
1.3.1 中国景观台阶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西方景观台阶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途径 | 第13-14页 |
1.4.1 文献阅读 | 第13页 |
1.4.2 素材收集 | 第13页 |
1.4.3 比较分析 | 第13页 |
1.4.4 归纳总结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景观台阶的历史和发展 | 第16-24页 |
2.1 景观台阶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台阶的概念阐述 | 第16页 |
2.1.2 景观台阶的概念阐述 | 第16-17页 |
2.1.3 景观台阶与建筑台阶之间的异同 | 第17页 |
2.1.4 景观台阶与坡道之间的异同 | 第17-18页 |
2.2 中国景观台阶的发展 | 第18-20页 |
2.2.1 中国古代景观台阶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2 中国近现代景观台阶的发展 | 第19-20页 |
2.3 西方景观台阶的发展 | 第20-23页 |
2.3.1 西方古代景观台阶 | 第20-22页 |
2.3.2 西方近代景观台阶 | 第22-23页 |
2.3.3 西方现代景观阶梯 | 第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景观台阶的构成要素与功能特征 | 第24-44页 |
3.1 景观台阶的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3.1.1 平台 | 第24页 |
3.1.2 踏步 | 第24-25页 |
3.1.3 栏杆和扶手 | 第25-26页 |
3.2 景观台阶的构成形式与美学特点 | 第26-35页 |
3.2.1 景观台阶的构成形式 | 第26-30页 |
3.2.2 景观台阶的美学特点 | 第30-35页 |
3.3 景观台阶的基本功能 | 第35-38页 |
3.3.1 连接空间功能 | 第35页 |
3.3.2 区域过渡功能 | 第35-37页 |
3.3.3 视觉引导功能 | 第37页 |
3.3.4 空间分隔功能 | 第37-38页 |
3.4 景观台阶的设计原则 | 第38-42页 |
3.4.1 人性化原则 | 第38-39页 |
3.4.2 生态性原则 | 第39-41页 |
3.4.3 协调性原则 | 第41页 |
3.4.4 个性化的原则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景观台阶的设计策略 | 第44-66页 |
4.1 景观台阶的设计要素 | 第44-50页 |
4.1.1 景观台阶尺度 | 第44-46页 |
4.1.2 景观台阶材质 | 第46-48页 |
4.1.3 景观台阶色彩 | 第48-50页 |
4.2 景观台阶的平面设计 | 第50-53页 |
4.2.1 穿插 | 第51页 |
4.2.2 扭转 | 第51-52页 |
4.2.3 重组 | 第52-53页 |
4.2.4 切割 | 第53页 |
4.3 景观台阶的形式设计 | 第53-56页 |
4.3.1 围合与开敞的结合 | 第53-54页 |
4.3.2 虚与实空间的营造 | 第54-55页 |
4.3.3 造型与结构的变形 | 第55-56页 |
4.4 景观台阶的环境设计 | 第56-61页 |
4.4.1 整合内部环境设计 | 第56-59页 |
4.4.2 协调外部环境设计 | 第59-61页 |
4.5 景观台阶的功能拓展 | 第61-65页 |
4.5.1 塑造独特形象 | 第61-62页 |
4.5.2 丰富空间层次 | 第62-63页 |
4.5.3 营造特殊场所 | 第63-64页 |
4.5.4 表达文化内涵 | 第64-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景观台阶的设计实例分析 | 第66-76页 |
5.1 江苏省电信南京第二通信枢纽二期工程项目室外景观 | 第66-70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66-67页 |
5.1.2 设计策略 | 第67-68页 |
5.1.3 设计构想与思考 | 第68-70页 |
5.2 宣城市移动通信综合楼室外景观设计 | 第70-74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70-72页 |
5.2.2 设计理念 | 第72-73页 |
5.2.3 设计思考与建议 | 第73-74页 |
5.3 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页 |
6.2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76-80页 |
6.2.1 注重景观台阶的文化象征意义 | 第76-77页 |
6.2.2 打造生态绿色环境空间 | 第77页 |
6.2.3 技术成分在景观台阶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图片索引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