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复凝的制备及初步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白癜风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治疗药物 | 第13-15页 |
1.1.2 药物剂型 | 第15页 |
1.1.3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5-16页 |
1.2 羊角蔓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羊角蔓化学成分 | 第17-18页 |
1.2.2 药理作用 | 第18页 |
1.3 苷类成分植化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组织化学定位 | 第18-19页 |
1.3.2 提取分离技术 | 第19-20页 |
1.3.3 含量测定和结构检定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立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羊角蔓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23-37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1.2 仪器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对照品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供试品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供试品成分的化学鉴别 | 第24-25页 |
2.2.4 抗白癜风活性的生化测定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2.3.1 供试品化学成分鉴别结果 | 第27-28页 |
2.3.2 生化测定方法的验证结果 | 第28-31页 |
2.3.3 供试品的生化测定结果 | 第31-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羊角蔓有效部位的植化研究 | 第37-51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3.1.2 仪器 | 第37-38页 |
3.2 方法 | 第38-40页 |
3.2.1 提取 | 第38页 |
3.2.2 分离纯化 | 第38-40页 |
3.2.3 结构检定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3.3.1 纯度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3.3.2 结构检定结果 | 第41-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羊角蔓有效部位的浸出研究 | 第51-69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4.1.2 仪器 | 第51-52页 |
4.2 方法 | 第52-56页 |
4.2.1 组织结构与化学定位研究 | 第52-53页 |
4.2.2 浸出工艺研究 | 第53-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4.3.1 组织结构与化学定位研究结果 | 第56-58页 |
4.3.2 浸出工艺研究结果 | 第58-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白复凝的制备及药效初步评价 | 第69-84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69-70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69页 |
5.1.2 仪器 | 第69-70页 |
5.2 方法 | 第70-75页 |
5.2.1 剂型选择 | 第70页 |
5.2.2 处方设计 | 第70-72页 |
5.2.3 成型工艺研究 | 第72-73页 |
5.2.4 产品质量研究 | 第73-74页 |
5.2.5 药效初步评价 | 第74-7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2页 |
5.3.1 剂型选择结果 | 第75页 |
5.3.2 处方设计结果 | 第75-76页 |
5.3.3 成型工艺研究结果 | 第76-78页 |
5.3.4 产品质量研究结果 | 第78-81页 |
5.3.5 药效初步评价结果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7 论文创新点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A | 第94-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