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2页 |
1.2 AgNPs的特性 | 第12-14页 |
1.2.1 基本特性 | 第12-13页 |
1.2.2 理化特性 | 第13-14页 |
1.3 AgNPs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物理法 | 第14页 |
1.3.2 化学法 | 第14页 |
1.3.3 生物法 | 第14-15页 |
1.4 AgNPs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1 作为抑菌剂应用 | 第15页 |
1.4.2 作为催化剂应用 | 第15页 |
1.4.3 作为电子电路材料应用 | 第15-16页 |
1.4.4 其它应用 | 第16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2 AgNPs及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8-61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18-1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3 植物提取液还原能力分析 | 第22-23页 |
2.2.4 Ag~+还原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59页 |
2.3.1 AgNO_3浓度对AgNPs形成的影响 | 第24-31页 |
2.3.2 料液比对AgNPs形成的影响 | 第31-36页 |
2.3.3 反应液体积比对AgNPs形成的影响 | 第36-40页 |
2.3.4 pH对石榴皮提取液合成(Ag/Ag~+/Ag~(3+))NPs形成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5 AgNPs及其复合物的形态分析与TEM表征 | 第42-49页 |
2.3.6 AgNPs及其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分析 | 第49-52页 |
2.3.7 AgNPs稳定性检测 | 第52-53页 |
2.3.8 植物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分析 | 第53-57页 |
2.3.9 Ag~+还原率的测定 | 第57-59页 |
2.4 本章实验小结 | 第59-61页 |
3 AgNPs及其复合物的合成机理探索和抑菌性能表征 | 第61-84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主要试剂和实验设备 | 第61页 |
3.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 第61页 |
3.2.2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61-63页 |
3.3.1 温度对AgNPs及(Ag/Ag~+/Ag~(3+))NPs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2 抑菌性能检验 | 第62-63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9页 |
3.4.1 温度对AgNPs的影响 | 第63-67页 |
3.4.2 温度对(Ag/Ag~+/Ag~(3+))NPs的影响 | 第67-71页 |
3.4.3 抑菌性能检验 | 第71-76页 |
3.4.4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76-79页 |
3.5 纳米粒子形成机理及抑菌机理探索 | 第79-82页 |
3.5.1 AgNPs的形成机理探索 | 第79-80页 |
3.5.2 AgNPs抑菌机理探索 | 第80-81页 |
3.5.3 (Ag/Ag~+/Ag~(3+))NPs形成机理及抑菌机理探索 | 第81-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4-86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4.2 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4.3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附录A:实验所需试剂名称、分子式、规格及生产厂家 | 第98-99页 |
附录B: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用途 | 第99-101页 |
附录C:AgNPs热处理后Desktop SEM图片 | 第101-104页 |
附录D:(Ag/Ag~+/Ag~(3+))NPs热处理后的Desktop SEM图片 | 第104-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