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 第10-14页 |
1.1.1 我国听力障碍者的康复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1.3 聋人大学生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可行性 | 第12-14页 |
1.1.4 研究动机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学术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听力残疾 | 第16页 |
2.1.2 聋人和聋人大学生 | 第16-17页 |
2.2 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强调以听为主的康复训练方法 | 第17-18页 |
2.2.2 多感官学习的康复训练方法 | 第18页 |
2.2.3 影响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效果的因素 | 第18-19页 |
2.3 成年聋人言语康复训练的研究 | 第19-21页 |
2.3.1 成人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优势 | 第19页 |
2.3.2 成人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成效 | 第19页 |
2.3.3 成人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3.4 成年聋人言语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内容 | 第20-21页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1-43页 |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2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2-30页 |
3.2.1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 第22-23页 |
3.2.2 研究对象分组 | 第23-3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3.3.1 研究框架 | 第30页 |
3.3.2 研究变项 | 第30-32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32-35页 |
3.4.1 评估工具 | 第32-34页 |
3.4.2 教学工具 | 第34-35页 |
3.5 实验程序 | 第35-43页 |
3.5.1 前测 | 第35-36页 |
3.5.2 教学干预 | 第36-41页 |
3.5.3 后测 | 第41页 |
3.5.4 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4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43-57页 |
4.1 实验成效 | 第43-49页 |
4.1.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成绩的差异分析 | 第43-45页 |
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实验后效果的比较 | 第45-46页 |
4.1.3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46-47页 |
4.1.4 控制组听觉能力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 综合讨论 | 第49-57页 |
4.2.1 评估结果讨论 | 第49-52页 |
4.2.2 教学过程讨论 | 第52-55页 |
4.2.3 聋人大学生学习特点讨论 | 第55-57页 |
5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57-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5.1.1 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具有成效的 | 第57页 |
5.1.2 语音学习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辩听能力和言语表达清晰度的提升 | 第57-58页 |
5.1.3 先听后说,听说练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康复效果 | 第58-59页 |
5.1.4 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有助于树立聋人大学生口语表达的信心 | 第59页 |
5.2 影响聋人大学生言语康复训练的因素 | 第59-61页 |
5.2.1 康复愿景与行动脱节 | 第59-60页 |
5.2.2 缺乏汉语语音知识 | 第60页 |
5.2.3 鲜少口语沟通 | 第60页 |
5.2.4 未能充分开发残余听力 | 第60-61页 |
5.3 教育建议 | 第61-63页 |
5.3.1 对于成年聋人言语康复训练的建议 | 第61-62页 |
5.3.2 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 第62-63页 |
5.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3-64页 |
5.4.1 评量工具 | 第63页 |
5.4.2 研究时间 | 第63页 |
5.4.3 追踪观察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A:个案基本资料调查表 | 第68-69页 |
附录B:听觉能力评估 | 第69-70页 |
附录C:语言能力评估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