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2.1 主、述位理论概述 | 第15-20页 |
2.1.1 主位和述位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主位的类型 | 第16-19页 |
2.1.2.1 单项主位 | 第16-17页 |
2.1.2.2 复项主位 | 第17-18页 |
2.1.2.3 句项主位 | 第18-19页 |
2.1.3 特殊结构中的主位 | 第19页 |
2.1.4 标记主位和非标记主位 | 第19-20页 |
2.2 主位推进模式 | 第20-24页 |
2.2.1 主位推进模式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主位推进模式的类型 | 第21-24页 |
2.3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研究概述 | 第24-29页 |
2.3.1 国外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研究概述 | 第24-26页 |
2.3.2 国内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研究概述 | 第26-29页 |
2.4 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概述 | 第29-31页 |
2.4.1 国外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概述 | 第29页 |
2.4.2 国内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概述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31-45页 |
3.1 实证研究问题 | 第31页 |
3.2 实证研究假设 | 第31页 |
3.3 实证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3.4 实证实验工具 | 第32-34页 |
3.4.1 教学材料 | 第32页 |
3.4.2 测试材料 | 第32-34页 |
3.4.2.1 实验前测 | 第33页 |
3.4.2.2 实验后测 | 第33-34页 |
3.4.3 实证研究评估 | 第34页 |
3.5 实验过程 | 第34-45页 |
3.5.1 实验介绍 | 第34-35页 |
3.5.2 实验实施时间计划 | 第35-37页 |
3.5.3 实验练习操作 | 第37-45页 |
第四章 数据收集和分析讨论 | 第45-63页 |
4.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成绩数据T检验分析 | 第45-54页 |
4.2 实验班高分段和低分段作文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运用特点分析 | 第54-59页 |
4.3 学生对主位推进模式指导写作的态度和看法问卷调查分析 | 第59-60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60-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7页 |
5.1 主要发现 | 第63-64页 |
5.2 研究价值及启示 | 第64-65页 |
5.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65-67页 |
5.3.1 研究局限 | 第65-66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84页 |
附录1 短文填空练习 | 第70-71页 |
附录2 写作练习 | 第71-73页 |
附录3 全国高考英语写作评分标准 | 第73-74页 |
附录4 实验前测和后测 | 第74-76页 |
附录5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成绩 | 第76-78页 |
附录6 实验班主位推进模式运用情况 | 第78-80页 |
附录7 问卷调查报告 | 第80-82页 |
附录8 问卷调查分析表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