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CO_2腐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CO_2腐蚀类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CO_2腐蚀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CO_2腐蚀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论文结构 | 第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工程概况 | 第21-29页 |
2.1 页岩气组分与采出水水质分析 | 第21-25页 |
2.1.1 页岩气组分分析 | 第21-23页 |
2.1.2 采出水水质分析 | 第23-25页 |
2.2 井身结构与套管材质分析 | 第25-28页 |
2.2.1 气井井身结构设计 | 第25-27页 |
2.2.2 套管使用材质 | 第27-28页 |
2.3 压力与温度分析 | 第28页 |
2.3.1 地层压力、压力系数 | 第28页 |
2.3.2 页岩气藏静地温与地温梯度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套管腐蚀机理现场挂片实验研究 | 第29-48页 |
3.1 现场挂片实验 | 第29-34页 |
3.1.1 现场挂片实验设计 | 第29-32页 |
3.1.2 现场挂片腐蚀速率计算 | 第32-34页 |
3.2 套管腐蚀机理研究 | 第34-46页 |
3.2.1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 第34-39页 |
3.2.2 腐蚀形貌研究 | 第39-46页 |
3.2.3 腐蚀机理分析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不同因素对套管CO_2腐蚀影响实验研究 | 第48-65页 |
4.1 各因素对CO_2腐蚀速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48-52页 |
4.1.1 温度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4.1.2 CO_2分压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4.1.3 流速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4.1.4 Cl~-浓度影响分析 | 第51页 |
4.1.5 HCO_3~-离子浓度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4.2 各因素对CO_2腐蚀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52-63页 |
4.2.1 温度因素实验分析 | 第52-55页 |
4.2.2 CO_2分压因素实验分析 | 第55-57页 |
4.2.3 流速因素实验分析 | 第57-59页 |
4.2.4 Cl-浓度因素实验分析 | 第59-61页 |
4.2.5 HCO_3~-离子浓度因素实验分析 | 第6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套管井筒内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5-76页 |
5.1 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分析 | 第65-66页 |
5.1.1 经验型预测模型 | 第65页 |
5.1.2 半经验型预测模型 | 第65-66页 |
5.1.3 机理型预测模型 | 第66页 |
5.2 流速、Cl~-浓度影响对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5.2.1 最小二乘法介绍 | 第66-67页 |
5.2.2 流速影响的CO_2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5.2.3 Cl~-浓度影响的CO_2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5.3 套管井筒内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0-75页 |
5.3.1 1HF气井工况分析 | 第71-72页 |
5.3.2 气井DWM模型分析 | 第72-73页 |
5.3.3 DWM模型的修正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