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劳务派遣员工同工不同酬与治理理论概述 | 第11-18页 |
2.1 劳务派遣及同工同酬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分析 | 第11-15页 |
2.1.1 劳务派遣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 第11-12页 |
2.1.2 同工同酬的含义 | 第12-13页 |
2.1.3 劳务派遣下同工同酬的内涵 | 第13-15页 |
2.2 治理理论的基本要义 | 第15-16页 |
2.3 治理理论对解决劳务派遣中同工不同酬问题的启示 | 第16-18页 |
2.3.1 政府应承担起指导和确立行为准则的主体责任 | 第16页 |
2.3.2 员工、企业、社会组织应合作参与问题的处置 | 第16-17页 |
2.3.3 各行为主体应通过彼此协调、持续互动来建立治理的网络结构 | 第17-18页 |
第3章 上海市劳务派遣用工以及同工不同酬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18-30页 |
3.1 上海市劳务派遣用工现状 | 第18-21页 |
3.1.1 上海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总体情况 | 第18页 |
3.1.2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情况 | 第18-21页 |
3.2 上海市劳务派遣用工岗位的现状 | 第21-22页 |
3.2.1“三性”岗位分布情况 | 第21页 |
3.2.2 派遣期限情况 | 第21-22页 |
3.3 上海市劳务派遣员工收入水平及同工不同酬的现状 | 第22-25页 |
3.3.1 不同行业劳务派遣员工的收入情况 | 第22页 |
3.3.2 不同所有制行业劳务派遣员工的收入情况 | 第22-23页 |
3.3.3 不同岗位对应的市场价位分析 | 第23-24页 |
3.3.4 劳务派遣员工对于实行同工同酬的满意度调查 | 第24-25页 |
3.4 劳务派遣员工同工不同酬的不利影响 | 第25-26页 |
3.4.1 不利于保护劳务派遣员工的权益 | 第25页 |
3.4.2 不利于劳务派遣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 第25页 |
3.4.3 影响劳务派遣制的健康发展 | 第25-26页 |
3.4.4 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 第26页 |
3.4.5 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 第26页 |
3.5 使用劳务派遣制员工以及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3.5.1 用工单位有节约人力资本支出的内在冲动 | 第26-27页 |
3.5.2 单位和劳动者对同工同酬的理解存在不一致 | 第27-28页 |
3.5.3 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不明确 | 第28页 |
3.5.4 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 第28页 |
3.5.5 劳务派遣员工的维权意识不强 | 第28页 |
3.5.6 工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28-29页 |
3.5.7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第4章 西方发达国家确保企业派遣制员工同工同酬权益的有益经验 | 第30-33页 |
4.1 立法明确同工同酬制度及适用范围 | 第30页 |
4.1.1 美国关于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30页 |
4.1.2 德国关于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30页 |
4.2 建立健全劳务派遣行政管理体系 | 第30-31页 |
4.3 完善劳务派遣单位准入资格 | 第31页 |
4.4 明确侵害同工同酬权利的责任承担 | 第31-32页 |
4.5 员工维权意识较强 | 第32页 |
4.6 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作用显著 | 第32-33页 |
第5章 上海市劳务派遣制员工同工不同酬问题治理的对策 | 第33-39页 |
5.1 实现劳务派遣员工同工同酬目标的指导原则 | 第33-34页 |
5.1.1 总体工作要求 | 第33页 |
5.1.2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5.2 治理劳务派遣制员工同工不同酬问题的措施 | 第34-39页 |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 | 第34-36页 |
5.2.2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部门间的工作合力 | 第36-37页 |
5.2.3 进一步推进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 第37页 |
5.2.4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 第37-38页 |
5.2.5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维权意识及能力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