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0页 |
1.1 醛基中C-H键活化的探索 | 第17-25页 |
1.1.1 醛类与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 第17-24页 |
1.1.2 过渡金属化合物活化醛基碳氢键的机理 | 第24-25页 |
1.2 醛基碳氢键活化和脱羰反应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5-30页 |
1.2.1 醛基碳氢键的插入反应的催化反应 | 第25-28页 |
1.2.2 醛基的脱羰还原反应 | 第28-30页 |
1.3 过渡金属对于硅氢键的活化 | 第30-38页 |
1.3.1 硅基钳式配体中硅氢键的活化及性质探究 | 第32-35页 |
1.3.2 硅基双齿配体中硅氢键的活化及性质探究 | 第35-38页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61页 |
2.1 三甲基膦支持的低价钴配合物与肉桂醛类化合物的反应 | 第40-52页 |
2.1.1 CoMe(PMe_3)_4与三种肉桂醛的反应 | 第40-46页 |
2.1.1.1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40-42页 |
2.1.1.2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42-43页 |
2.1.1.3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43-45页 |
2.1.1.4 化合物1的性质探索 | 第45页 |
2.1.1.5 小结 | 第45-46页 |
2.1.2 CoCl(PMe_3)_3与三种肉桂醛的反应 | 第46-50页 |
2.1.2.1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46-48页 |
2.1.2.2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48-49页 |
2.1.2.3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49页 |
2.1.2.4 化合物4的性质探索 | 第49-50页 |
2.1.2.5 小结 | 第50页 |
2.1.3 Co (PMe_3)_4与两种肉桂醛的反应 | 第50-52页 |
2.1.3.1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50-51页 |
2.1.3.2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51-52页 |
2.1.3.3 小结 | 第52页 |
2.2 三甲基膦支持的低价钴化合物对于硅氮烷类配体中硅氢键的活化及催化性质的探究 | 第52-61页 |
2.2.1 CoCl(PMe_3)_3对双邻甲氨基吡啶硅烷配体中硅氢键的活化反应 | 第52-55页 |
2.2.1.1 双邻甲氨基吡啶硅烷配体(L1)的合成 | 第52-53页 |
2.2.1.2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53-55页 |
2.2.2 CoMe(PMe_3)_4对苯胺双硅烷配体中硅氢键的活化反应 | 第55-58页 |
2.2.2.1 苯胺双硅烷配体(L2)的合成 | 第55页 |
2.2.2.2 化合物10的合成 | 第55-58页 |
2.2.3 化合物10在催化苯甲醛的硅氢化反应方面的研究 | 第58-60页 |
2.2.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总结论 | 第61-64页 |
3.1 三甲基膦支持的低价钴配合物与肉桂醛类化合物的反应 | 第61页 |
3.2 三甲基膦支持的低价钴化合物对于硅氮烷类配体中硅氢键的活化及催化性质的探究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第64-71页 |
4.1 实验手段 | 第64页 |
4.2 试剂 | 第64页 |
4.3 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64-65页 |
4.4 原料的制备 | 第65-66页 |
4.4.1 PMe_3的制备 | 第65页 |
4.4.2 Co(PMe_3)_4的制备 | 第65页 |
4.4.3 CoCl(PMe_3)_3的制备 | 第65页 |
4.4.4 CoMe(PMe_3)_4的制备 | 第65页 |
4.4.5 甲氨基吡啶的制备 | 第65页 |
4.4.6 L1配体的制备 | 第65-66页 |
4.4.7 L2配体的制备 | 第66页 |
4.5 新化合物的合成 | 第66-70页 |
4.5.1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66-67页 |
4.5.2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67页 |
4.5.3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67-68页 |
4.5.4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68页 |
4.5.5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68页 |
4.5.6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68-69页 |
4.5.7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69页 |
4.5.8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69页 |
4.5.9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69-70页 |
4.5.10 化合物10的合成 | 第70页 |
4.6 催化反应步骤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附录 | 第71-89页 |
5.1 晶体结构数据 | 第71-77页 |
5.1.1 化合物1的晶体数据 | 第71-72页 |
5.1.2 化合物2的晶体数据 | 第72-73页 |
5.1.3 化合物3的晶体数据 | 第73-74页 |
5.1.4 化合物4的晶体数据 | 第74-75页 |
5.1.5 化合物8的晶体数据 | 第75-76页 |
5.1.6 化合物10的晶体数据 | 第76-77页 |
5.2 典型红外光谱 | 第77-82页 |
5.2.1 化合物1的红外光谱 | 第77页 |
5.2.2 化合物2的红外光谱 | 第77-78页 |
5.2.3 化合物3的红外光谱 | 第78页 |
5.2.4 化合物4的红外光谱 | 第78-79页 |
5.2.5 化合物5的红外光谱 | 第79页 |
5.2.6 化合物6的红外光谱 | 第79-80页 |
5.2.7 化合物7的红外光谱 | 第80页 |
5.2.8 化合物8的红外光谱 | 第80-81页 |
5.2.9 化合物9的红外光谱 | 第81页 |
5.2.10 化合物10的红外光谱 | 第81-82页 |
5.3 典型核磁共振光谱 | 第82-89页 |
5.3.1 化合物1的核磁共振光谱 | 第82-83页 |
5.3.2 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光谱 | 第83-85页 |
5.3.3 化合物3的核磁共振光谱 | 第85-86页 |
5.3.4 化合物9的核磁共振光谱 | 第86-87页 |
5.3.5 化合物10的核磁共振光谱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