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金属氢化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第14-26页 |
1.1.1 利用分子H_2制备金属氢化物 | 第14-16页 |
1.1.2 通过还原金属卤化物来制备金属氢化物 | 第16-19页 |
1.1.3 通过质子化反应制备金属氢化物 | 第19-21页 |
1.1.4 通过活化E-H(Y=C、Si、N、S等)制备金属氢化物 | 第21-23页 |
1.1.5 其他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1.2 金属氢化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6-37页 |
1.2.1 金属氢化物在催化烯烃、炔烃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2.2 金属氢化物在催化烷烃脱氢反应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2.3 金属氢化物在CO_2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1.2.4 金属氢化物在催化羰基化合物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 第31-35页 |
1.2.5 金属氢化物在催化醇脱氢反应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1.3 立题依据 | 第37-38页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54页 |
2.1. Co(PMe_3)_4对苯硒酚类配体Se-H键的活化 | 第38-47页 |
2.1.1 对甲氧基苯硒酚与Co(PMe_3)_4的反应 | 第38-40页 |
2.1.2 苯硒酚与Co(PMe_3)_4的反应 | 第40-41页 |
2.1.3 邻甲基苯硒酚与Co(PMe_3)_4的反应 | 第41-42页 |
2.1.4 配合物3和4与CO的反应 | 第42-43页 |
2.1.5 Co(PMe_3)_4与苯硒酚系列化合物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43-45页 |
2.1.6 钴氢配合物2的催化性能探索 | 第45-47页 |
2.1.7 小结 | 第47页 |
2.2 含有[P,Se]螫合配体的铁、钴配合物的合成 | 第47-54页 |
2.2.1 铁氢配合物与CO的反应 | 第48-49页 |
2.2.2 铁氢配合物与炔烃的反应 | 第49-50页 |
2.2.3 铁氢配合物与乙酰丙酮的反应 | 第50页 |
2.2.4 铁氢配合物与CH_3I、EtBr的反应 | 第50-51页 |
2.2.5 (o-PPh_2)PhSeH与Co(PMe_3)_4、CoCl(PMe_3)_3以及CoMe(PMe_3)_4的反应 | 第51-53页 |
2.2.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54-62页 |
3.1 合成手段 | 第54页 |
3.2 试剂 | 第54页 |
3.3 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54-55页 |
3.4 原料制备 | 第55-56页 |
3.4.1 PMe_3的制备[99] | 第55页 |
3.4.2 Fe(PMe_3)4的制备[100] | 第55页 |
3.4.3 Co(PMe_3)_4、 CoMe(PMe_3)_4、 CoCl(PMe_3)_3的制备[101] | 第55-56页 |
3.4.4 配体的制备 | 第56页 |
3.5 新型配合物的制备 | 第56-61页 |
3.5.1 配合物1的合成 | 第56-57页 |
3.5.2 配合物2的合成 | 第57页 |
3.5.3 配合物3的合成 | 第57-58页 |
3.5.4 配合物4的合成 | 第58-59页 |
3.5.5 配合物5的合成 | 第59页 |
3.5.6 配合物6的合成 | 第59页 |
3.5.7 配合物7的合成 | 第59-60页 |
3.5.8 配合物8的合成 | 第60页 |
3.5.9 配合物14的合成 | 第60-61页 |
3.6 催化醛酮硅氢化反应步骤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总结论 | 第62-64页 |
4.1 三甲基膦支持的零价钴对苯硒酚类配体Se-H键的活化 | 第62-63页 |
4.2 含有[P,Se]螯合配体的铁、钴配合物的合成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附录 | 第64-91页 |
5.1 晶体数据 | 第64-68页 |
5.1.1 配合物1的晶体数据 | 第64-65页 |
5.1.2 配合物2的晶体数据 | 第65-66页 |
5.1.3 配合物6的晶体数据 | 第66-67页 |
5.1.4 配合物14的晶体数据 | 第67-68页 |
5.2 典型的红外谱图 | 第68-75页 |
5.3 典型的核磁谱图 | 第75-83页 |
5.4 催化产物的核磁谱图 | 第83-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04-10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