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稠油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 第16-17页 |
1.2.1 稠油的定义 | 第16页 |
1.2.2 稠油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3 稠油的特点 | 第17页 |
1.3 稠油低温流动性差的原因 | 第17-18页 |
1.4 改善稠油流动性的技术 | 第18-22页 |
1.4.1 水热裂解法 | 第19页 |
1.4.2 微生物法 | 第19-20页 |
1.4.3 水溶性乳化法 | 第20页 |
1.4.4 化学降粘降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4.2 化学降凝降粘剂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1.5 降粘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1.5.1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1.5.1.1 吸附作用 | 第22-23页 |
1.5.1.2 共晶作用 | 第23页 |
1.5.1.3 晶核作用理论 | 第23页 |
1.5.2 降粘剂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1.5.2.1 溶剂化作用 | 第23页 |
1.5.2.2 降粘剂与沥青质、胶质的相互作用 | 第23页 |
1.5.2.3 降粘剂与蜡质的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1.6 影响降粘降凝剂效果的因素 | 第24-25页 |
1.6.1 原油组成 | 第24页 |
1.6.2 降凝降粘剂的结构 | 第24页 |
1.6.3 加入量 | 第24页 |
1.6.4 其它因素 | 第24-25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二氧化硅纳米粒合成与改性 | 第27-3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9页 |
2.2.2 合成方法与路线 | 第29-30页 |
2.2.2.1 二氧化硅纳米粒材料的合成 | 第29页 |
2.2.2.2 二氧化硅纳米粒材料接枝改性 | 第29-30页 |
2.2.3 合成步骤 | 第30页 |
2.2.3.1 球状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 | 第30页 |
2.2.3.2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2.3 纳米SiO_2及复合材料表征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2.4.1 不同粒径纳米二氧化硅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31页 |
2.4.2 激光光散射仪对二氧化硅粒径分析 | 第31-32页 |
2.4.3 二氧化硅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2页 |
2.4.4 复合材料电子透射显微镜(TEM)分析 | 第32-33页 |
2.4.5 激光光散射仪对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分析 | 第33-34页 |
2.4.6 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2.4.7 热失重分析(TGA)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与改性 | 第37-48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3.2.2 合成步骤 | 第39-40页 |
3.2.2.1 MSN的合成实验 | 第39-40页 |
3.2.2.2 聚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酰胺/MSN合成方法 | 第40页 |
3.3 MSN和聚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酰胺/MSN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3.4.1 BET比表面积及孔分析 | 第41-42页 |
3.4.2 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3.4.3 小角度X射线衍射(SAXS) | 第43-44页 |
3.4.4 接触角测试分析 | 第44-45页 |
3.4.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5-46页 |
3.4.6 热重分析(TGA)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纳米聚合物分散性的研究 | 第48-5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页 |
4.2.1 介孔二氧化硅和PSMA-AM/MSN在水中的单分散性及稳定性 | 第48页 |
4.2.2 介孔二氧化硅和PSMA-AM/MSN在二甲苯中的单分散性及稳定性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4.3.1 介孔二氧化硅和PSMA-AM/MSN在水中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4.3.1.1 介孔二氧化硅在水中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4.3.1.2 PSMA-AM/MSN在水中的稳定性 | 第49页 |
4.3.2 MSN和PSMA-AM/MSN在二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第49-51页 |
4.3.2.1 MSN在二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第50页 |
4.3.2.2 PSMA-AM/MSN在二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高蜡稠油降凝降粘效果测试 | 第52-64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5.2.2 原油凝点粘度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5.2.2.1 原油凝点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5.2.2.2 原油粘度测试方法 | 第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5.3.1 不同尺寸的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降凝降粘效果分析 | 第54-59页 |
5.3.1.1 降凝效果分析 | 第55页 |
5.3.1.2 降粘效果分析 | 第55-59页 |
5.3.2 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降凝降粘效果分析 | 第59-62页 |
5.3.2.1 降凝效果分析 | 第59-60页 |
5.3.2.2 降粘效果分析 | 第60-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专利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