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自然灾害事件 | 第16页 |
2.1.2 自然灾害信息传播者 | 第16-17页 |
2.2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7-20页 |
2.2.1 议程设置理论的缘起 | 第18页 |
2.2.2 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媒介间议程设置研究 | 第19-20页 |
2.3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间议程设置:议程互动研究 | 第20-22页 |
2.3.1 媒介间议程设置方式的变化:"互动"取代"设置" | 第20-21页 |
2.3.2 媒介间议程互动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21-22页 |
2.4 现有研究评述与研究框架 | 第22-26页 |
2.4.1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2.4.2 研究框架与设计 | 第23-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37页 |
3.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 第26-27页 |
3.1.1 专业媒体、自媒体 | 第26页 |
3.1.2 议程互动方向和舆论效果 | 第26-27页 |
3.1.3 议程互动的表现形式 | 第2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3.3.1 研究事件选取 | 第28页 |
3.3.2 研究事件描述 | 第28-29页 |
3.3.3 事件选取的原因 | 第29页 |
3.4 数据获取 | 第29-32页 |
3.4.1 数据库搜索并下载数据 | 第30-31页 |
3.4.2 网络爬虫获取数据 | 第31-32页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35页 |
3.5.1 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5.2 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法 | 第33-35页 |
3.6 数据处理过程 | 第35-37页 |
3.6.1 议程互动方向、效果研究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35-36页 |
3.6.2 议程互动表现形式研究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36-37页 |
4 议程互动的方向、效果研究 | 第37-57页 |
4.1 步骤一数据清洗与分类 | 第37-43页 |
4.1.1 数据的清洗与归档 | 第37-39页 |
4.1.2 文本的议题分类与情感基调分类 | 第39-43页 |
4.2 步骤二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 | 第43-52页 |
4.2.1 统计文本分类结果 | 第43-45页 |
4.2.2 计算相关系数 | 第45-46页 |
4.2.3 进行交叉滞后相关分析 | 第46-52页 |
4.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2-57页 |
4.3.1 第一层次议程互动 | 第52-54页 |
4.3.2 第二层次议程设置 | 第54-57页 |
5 议程互动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57-60页 |
5.1 步骤一数据清洗与编码 | 第57页 |
5.1.1 数据的清洗 | 第57页 |
5.1.2 数据的编码 | 第57页 |
5.2 步骤二数据统计结果 | 第57-59页 |
5.2.1 信息呈现形式融合 | 第58页 |
5.2.2 公众参与 | 第58-59页 |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6 研究发现与讨论 | 第60-63页 |
7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