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1.1 细菌纤维素 | 第9-11页 |
1.1.1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制 | 第9-11页 |
1.1.2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方式 | 第11页 |
1.2 细菌纤维素应用 | 第11-14页 |
1.2.1 细菌纤维素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2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13页 |
1.2.3 细菌纤维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细菌纤维素基抗菌材料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细菌纤维素基抗菌性复合材料 | 第15-16页 |
1.3.2 细菌纤维素抗菌性功能修饰 | 第16页 |
1.4 聚阳离子化合物抑菌机制 | 第16-17页 |
1.5 代谢组学分析 | 第17-19页 |
1.5.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17-18页 |
1.5.2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19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菌株及其来源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1-22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BC的培养和收集 | 第24页 |
2.2.2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26页 |
2.2.3 BC和OBC的氨烷基化改性 | 第26页 |
2.2.4 BC-NH_2和OBC-NH_2的表征 | 第26页 |
2.2.5 BC-NH_2和OBC-NH_2的抑菌性 | 第26-27页 |
2.2.6 BC-NH_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初探 | 第27-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57页 |
3.1 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表征 | 第30-36页 |
3.1.1 OBC的制备及羧基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3.1.2 OBC氧化程度对其聚合度的影响 | 第31页 |
3.1.3 SEM及AFM图像分析OBC的表面形态及纤维尺寸 | 第31-32页 |
3.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OBC的化学结构 | 第32-33页 |
3.1.5 ~(13)C核磁共振谱分析OBC的化学结构 | 第33-34页 |
3.1.6 OBC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3.1.7 OBC的溶胀性能 | 第35-36页 |
3.1.8 小结 | 第36页 |
3.2 细菌纤维素的表面氨烷基化改性及表征 | 第36-41页 |
3.2.1 BC-NH_2和OBC-NH_2中N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2 BC-NH_2和OBC-NH_2的微观形态分析 | 第37-38页 |
3.2.3 BC-NH_2和OBC-NH_2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2.4 BC-NH_2和OBC-NH_2的~(13)C核磁共振普分析 | 第39页 |
3.2.5 BC-NH_2和OBC-NH_2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39-41页 |
3.2.6 小结 | 第41页 |
3.3 BC-NH_2和OBC-NH_2对S.aureus的活性的影响 | 第41-45页 |
3.3.1 琼脂扩散法检验BC-NH_2和OBC-NH_2对S.aureus的抑制作用 | 第41-42页 |
3.3.2 BC-NH_2和OBC-NH_2对S. aureus的抑菌曲线 | 第42-43页 |
3.3.3 BC-NH_2和OBC-NH_2对S. aureus的存活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 小结 | 第44-45页 |
3.4 BC-NH_2对S. aureus的细胞膜完整性及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1 BC-NH_2对S. aureus的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第45页 |
3.4.2 BC-NH_2对S.aureus的细胞表面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BC-NH_2对S.aureus的代谢的影响 | 第46-57页 |
3.5.1 S.aureus胞内代谢物的检测与定性、定量分析 | 第46-47页 |
3.5.2 主成分分析(PCA) | 第47-49页 |
3.5.3 偏最小二乘分析(PLS) | 第49-52页 |
3.5.4 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 第52-53页 |
3.5.5 BC-NH_2对S.aureus的中心碳代谢的影响 | 第53-55页 |
3.5.6 BC-NH_2对S.aureus的ATP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7 小结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5 展望 | 第58-5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7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8-69页 |
8 致谢 | 第69-70页 |
9 附录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