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研究综述总结 | 第20-21页 |
1.3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1 主要内容框架 | 第21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1-22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流动儿童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2.1.1 流动儿童概念定义及特点 | 第22页 |
2.1.2 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现状 | 第22-23页 |
2.2 共青团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2.2.1 共青团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共青团的职能 | 第23-24页 |
2.3 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相关理论分析 | 第24-30页 |
2.3.1 "第三部门介入政府公共事务"理论 | 第24-26页 |
2.3.2 第三部门参与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26-28页 |
2.3.3 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8-30页 |
3 常熟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0-37页 |
3.1 常熟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的现状 | 第30-35页 |
3.1.1 常熟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现状 | 第30-34页 |
3.1.2 常熟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 第34-35页 |
3.2 常熟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3.2.1 服务内容单一,有效性不足 | 第35-36页 |
3.2.2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 第36页 |
3.2.3 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36-37页 |
3.2.4 缺乏长效机制 | 第37页 |
4 常熟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4.1 工作认识不到位 | 第37-38页 |
4.1.1 对流动儿童群体特点认识不足 | 第37-38页 |
4.1.2 工作理念落后 | 第38页 |
4.2 共青团组织面临资源困境 | 第38-39页 |
4.2.1 体制内存资源存量减少 | 第38页 |
4.2.2 体制内资源增量不足 | 第38页 |
4.2.3 资源供给渠道不畅 | 第38-39页 |
4.3 青少年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 第39-41页 |
4.3.1 青少年专业社工人才紧缺 | 第39-41页 |
4.3.2 青少年社工发展政策不够完善 | 第41页 |
4.3.3 青少年社工评估激励制度缺乏科学性 | 第41页 |
4.4 主体身份模糊 | 第41-42页 |
4.4.1 传统组织优势面临挑战 | 第41页 |
4.4.2 缺少明确的法律授权地位 | 第41-42页 |
5 推进常熟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 第42-51页 |
5.1 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 第42-43页 |
5.1.1 加强自身合法性地位 | 第42页 |
5.1.2 把握共青团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的角度和重点 | 第42-43页 |
5.2 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能力 | 第43-45页 |
5.2.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43页 |
5.2.2 拓展工作领域 | 第43-44页 |
5.2.3 加强联系互动 | 第44-45页 |
5.2.4 提升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活力 | 第45页 |
5.3 加强青少年社工队伍培养 | 第45-47页 |
5.3.1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第45-46页 |
5.3.2 合理设定岗位和薪酬保障机制 | 第46页 |
5.3.3 发展青少年社工机构 | 第46页 |
5.3.4 建立联动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5.4 建立完善工作长效机制 | 第47-51页 |
5.4.1 建立健全授权式的管理体制 | 第47-48页 |
5.4.2 推行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营机制 | 第48页 |
5.4.3 建立协作沟通机制 | 第48-49页 |
5.4.4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