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基于井震结合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表征及控制因素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44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目的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进展第15-36页
        1.2.1 储层构型第15-32页
        1.2.2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第32-36页
    1.3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36-38页
        1.3.1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第36-37页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页
        1.3.3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第37-38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8-39页
        1.4.1 研究内容第38-39页
        1.4.2 技术路线第39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39-40页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第40-42页
    1.7 创新成果第42-44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44-54页
    2.1 地质概况第44-51页
        2.1.1 地理位置第44-45页
        2.1.2 地层概况第45-47页
        2.1.3 构造概况第47-49页
        2.1.4 沉积特征第49页
        2.1.5 储层特征第49-51页
    2.2 研究区开发概况第51-54页
第3章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第54-63页
    3.1 地层划分方案第54-57页
        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第54-56页
        3.1.2 研究区地层划分方案第56-57页
    3.2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第57-61页
        3.2.1 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第57-58页
        3.2.2 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第58-59页
        3.2.3 超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第59页
        3.2.4 地层对比模式第59-61页
    3.3 地层对比结果第61-63页
第4章 基于露头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模式研究第63-79页
    4.1 基于露头研究的意义第63-65页
    4.2 露头资料概况第65-66页
        4.2.1 露头选取第65-66页
        4.2.2 露头实测与描述第66页
    4.3 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第66-69页
        4.3.1 水下分流河道第67-69页
        4.3.2 砂坝第69页
        4.3.3 分流间湾第69页
    4.4 基于露头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分级第69-71页
        4.4.1 5 级构型单元界面第70页
        4.4.2 4 级构型单元界面第70-71页
        4.4.3 3 级构型单元界面第71页
    4.5 基于露头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模式第71-79页
        4.5.1 构型单元垂向分期第71页
        4.5.2 构型单元识别及解剖第71-74页
        4.5.3 四级构型单元定性及定量分布模式第74-79页
第5章 基于正反演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表征第79-119页
    5.1 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构型单元特征第79-84页
    5.2 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第84-88页
        5.2.1 地震资料选择第84-85页
        5.2.2 地震资料主频分析第85-86页
        5.2.3 地震的识别精度第86-88页
    5.3 基于地震反演的五级构型单元表征第88-103页
        5.3.1 拟声波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第88-91页
        5.3.2 拟声波反演的优势第91页
        5.3.3 基于模型的拟声波反演第91-96页
        5.3.4 反演效果分析第96-100页
        5.3.5 融合单井以及反演的五级构型单元研究第100-103页
    5.4 融合地震正反演的四级构型单元表征第103-119页
        5.4.1 密井网区四级构型单元表征第104-108页
        5.4.2 稀疏井网区四级构型单元表征第108-117页
        5.4.3 四级构型单元表征成果第117-119页
第6章 储层内部夹层表征及层序对构型发育模式的控制机理第119-129页
    6.1 基于成因模式的储层内部夹层表征第119-126页
        6.1.1 三角洲前缘储层夹层类型划分第119-121页
        6.1.2 夹层成因模式第121-123页
        6.1.3 夹层展布特征第123-126页
    6.2 层序地层对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发育模式的控制及形成机理第126-129页
        6.2.1 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储层构型的控制第126-127页
        6.2.2 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储层构型的控制第127-128页
        6.2.3 中期基准面旋回对储层构型的控制第128-129页
第7章 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第129-140页
    7.1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第129-132页
        7.1.1 取心井水淹特征分析第129-132页
        7.1.2 剩余油饱和度监测资料分析第132页
    7.2 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132-140页
        7.2.1 四级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133-136页
        7.2.2 三级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136-140页
第8章 结论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个人简历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密油开发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下一篇:葡萄果实单萜化合物含量的QTL定位及其合成调控的候选基因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