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村养老保险概述 | 第15-25页 |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5-16页 |
2.1.2 公平正义理论 | 第16页 |
2.1.3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2.2 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2.1 社会养老保险 | 第17页 |
2.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7-18页 |
2.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 | 第18-19页 |
2.3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发展 | 第19-21页 |
2.3.1 农村集体养老保险时期(1949-1978) | 第19-20页 |
2.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期 | 第20页 |
2.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时期 | 第20-21页 |
2.4 “新农保”较“老农保”的优势 | 第21-25页 |
2.4.1 新农保的筹资模式更加体现政府责任 | 第21页 |
2.4.2 新农保的缴费方式相对灵活 | 第21-22页 |
2.4.3 新农保的支付方式更加惠民便民 | 第22页 |
2.4.4 新农保的基金管理注重安全性 | 第22-23页 |
2.4.5 新基金统筹运营层次更高,效果更高 | 第23-24页 |
2.4.6 新农保的各项保障措施衔接更有效 | 第24-25页 |
第三章 J市新农保实施现状 | 第25-33页 |
3.1 J市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2 J市新农保实施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3.3 J市新农保资金筹集情况 | 第27页 |
3.4 J市新农保覆盖面 | 第27-28页 |
3.5 J市新农保实施的成效 | 第28-33页 |
3.5.1 体现新农保政策惠民原则 | 第28-29页 |
3.5.2 体现社会保障公平原则 | 第29-30页 |
3.5.3 稳定城乡劳动力流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 第30-33页 |
第四章 J市新农保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3页 |
4.1 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4.1.1 政府财政责任落实不到位 | 第33-34页 |
4.1.2 激励机制力度不够导致保障功能弱化 | 第34-35页 |
4.1.3 养老金相关管理配套措施不够健全 | 第35-37页 |
4.1.4 新农保保险服务和管理水平低 | 第37页 |
4.1.5 宣传力度及信息公开化程度低 | 第37-38页 |
4.2 新农保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4.2.1 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 第38页 |
4.2.2 激励机制较为混乱 | 第38-39页 |
4.2.3 养老金缺乏调整机制 | 第39页 |
4.2.4 新农保监督机制不全 | 第39-40页 |
4.2.5 宣传缺乏系统性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经验及借鉴 | 第43-51页 |
5.1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经验 | 第43-45页 |
5.1.1 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43-44页 |
5.1.2 法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44-45页 |
5.1.3 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45页 |
5.2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启示 | 第45-48页 |
5.2.1 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5.2.2 建立稳定有效的基金筹集机制 | 第46-47页 |
5.2.3 突出政府财政责任 | 第47-48页 |
5.3 国内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 | 第48-50页 |
5.3.1 陕西省宝鸡市 | 第48-49页 |
5.3.2 广东省中山市 | 第49-50页 |
5.4 国内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启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J市新农保工作的对策 | 第51-57页 |
6.1 明确政府财政责任 | 第51-52页 |
6.1.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第51页 |
6.1.2 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财政补助结构 | 第51-52页 |
6.1.3 拓宽新农保资金筹资渠道 | 第52页 |
6.2 优化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6.2.1 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6.2.2 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 第53页 |
6.3 加强养老保险配套措施管理 | 第53-55页 |
6.3.1 基金配套坚持先保值再增值原则 | 第53-54页 |
6.3.2 强化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 第54页 |
6.3.3 完善新农保制度设计 | 第54-55页 |
6.4 健全新农保资金的监督机制 | 第55页 |
6.4.1 完善新农保的监督体系 | 第55页 |
6.4.2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业务公开水平 | 第55页 |
6.5 加强新农保系统性宣传 | 第55-57页 |
6.5.1 加大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 第55-56页 |
6.5.2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