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超级稻 | 第12页 |
1.2 超级稻攻关目标 | 第12页 |
1.3 水稻良种选育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矮化育种 | 第12-13页 |
1.3.2 杂种优势利用 | 第13-14页 |
1.4 水稻植株形态生理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4-16页 |
1.4.1 国外水稻植株形态研究进展及水平 | 第14页 |
1.4.2 国内水稻植株形态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 超级稻育种研究国内外现状与水平 | 第16-17页 |
1.6 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7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3 田间设计 | 第20-21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3页 |
2.4.1 叶龄和茎蘖动态 | 第21页 |
2.4.2 叶片形态性状 | 第21页 |
2.4.3 基部透光率 | 第21页 |
2.4.4 叶面积和干物质 | 第21页 |
2.4.5 叶绿素含量 | 第21-22页 |
2.4.6 植株伤流量 | 第22页 |
2.4.7 净光合速率 | 第22页 |
2.4.8 单茎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干物质积累 | 第22页 |
2.4.9 籽粒灌浆动态 | 第22页 |
2.4.10 土壤特征特性 | 第22-23页 |
2.4.11 气候生态条件观测 | 第23页 |
2.4.12 产量结构 | 第23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Y两优900形态生理特性研究 | 第24-36页 |
3.1 群体分蘖动态特性 | 第24-25页 |
3.2 植株形态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3.2.1 上4叶叶片形态特性 | 第25-26页 |
3.2.2 基部透光率 | 第26-27页 |
3.2.3 叶面积指数 | 第27-28页 |
3.3 叶绿素含量 | 第28-29页 |
3.4 植株基部伤流量 | 第29-30页 |
3.5 净光合速率 | 第30-31页 |
3.6 干物质积累与茎鞘物质输出 | 第31-33页 |
3.7 齐穗后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33页 |
3.8 灌浆特性 | 第33-34页 |
3.9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34-36页 |
第四章 Y两优900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第36-48页 |
4.1 攻关基地情况及产量表现 | 第36页 |
4.2 超高产栽培技术 | 第36-40页 |
4.2.1 培育多蘖壮秧 | 第37页 |
4.2.2 合理密植移栽 | 第37页 |
4.2.3 平衡配方施肥 | 第37-38页 |
4.2.3.1 科学配比用量 | 第37-38页 |
4.2.3.2 适时适量施肥 | 第38页 |
4.2.4 湿润好气灌溉 | 第38-39页 |
4.2.5 综合防治病虫害 | 第39-40页 |
4.3 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4.3.1 叶龄及苗穗数动态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4.3.2 产量结构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4.3.3 超高产保障因素 | 第43-45页 |
4.3.3.1 土壤pH和养分含量 | 第43页 |
4.3.3.2 土壤颗粒分析 | 第43-44页 |
4.3.3.3 气候生态因素 | 第44-45页 |
4.4 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讨论 | 第45-48页 |
4.4.1 产量结构 | 第45-46页 |
4.4.2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5.1 主要结果 | 第48-50页 |
5.2 讨论 | 第50-60页 |
5.2.1 关于超级稻穗粒结构发展趋势的讨论 | 第50-52页 |
5.2.2 关于水稻超高产育种对粮食安全意义的讨论 | 第52-53页 |
5.2.3 关于超级稻全生育期动态理想株型的讨论 | 第53-55页 |
5.2.4 关于提高超级稻产量潜力的讨论 | 第55-56页 |
5.2.5 关于如何实现百亩攻关片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的讨论 | 第56-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