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6-3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第16-2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1.3 冯·格拉斯费尔德关于激进建构主义的著述 | 第24-29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9-35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9-33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3-3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36-38页 |
2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来源 | 第38-66页 |
2.1 维柯的认识论 | 第39-49页 |
2.1.1 研究方法中潜在的认识方式:人很难或不能认识到绝对真理 | 第39-41页 |
2.1.2 人的真理即创造 | 第41-45页 |
2.1.3 诗性智慧创造真理的方式 | 第45-47页 |
2.1.4 维柯思想与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 第47-49页 |
2.2 柏克莱的认识论 | 第49-57页 |
2.2.1 被感知是视觉固有对象的存在本质 | 第50-51页 |
2.2.2 观念是被感知和建构的 | 第51-54页 |
2.2.3 物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 第54-56页 |
2.2.4 柏克莱思想与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 第56-57页 |
2.3 马图拉纳和瓦雷拉的认识论 | 第57-64页 |
2.3.1 自创生组织的观察者叙述机制 | 第58-61页 |
2.3.2 认知行为对事物的创造 | 第61-62页 |
2.3.3 马图拉纳和瓦雷拉思想与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 第62-64页 |
2.4 小结 | 第64-66页 |
3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建构主义基础 | 第66-85页 |
3.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 | 第67-81页 |
3.1.1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 第68-70页 |
3.1.2 主体关于现实的建构 | 第70-75页 |
3.1.3 伴随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 | 第75-77页 |
3.1.4 认识发展和建构的阶段 | 第77-81页 |
3.2 皮亚杰建构主义思想和激进建构主义的关系 | 第81-85页 |
3.2.1 认知的自我建构和有限适应性 | 第81-83页 |
3.2.2 皮亚杰的“适应”概念和“生存力”之间的关联 | 第83-85页 |
4 冯·格拉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思想:内涵中的知识观 | 第85-103页 |
4.1. 激进建构主义的内涵和内涵中的关键概念分析 | 第86-96页 |
4.1.1 冯·格拉斯费尔德对激进建构主义的界定 | 第86-87页 |
4.1.2. 适应和生存力 | 第87-90页 |
4.1.3 经验和建构 | 第90-92页 |
4.1.4 语言和交流 | 第92-95页 |
4.1.5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理论的特征和优势 | 第95-96页 |
4.2 冯·格拉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知识观 | 第96-103页 |
4.2.1 知识获取观:通过感知和交流主动建构 | 第97-100页 |
4.2.2 建构获取的知识的本质观:具有适应性和生存力 | 第100-103页 |
5 冯·格拉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观和教学观 | 第103-126页 |
5.1 冯·格拉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103-116页 |
5.1.1 学习的定义和特点 | 第104-107页 |
5.1.2 学生的地位和应该具有的特征 | 第107-109页 |
5.1.3 学习目标:与“适应”和“生存力”相关 | 第109-112页 |
5.1.4 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和基于问题式学习 | 第112-116页 |
5.2 冯·格拉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教学观 | 第116-124页 |
5.2.1 教师的角色:指导者、促进者而非教授者 | 第116-118页 |
5.2.2 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 第118-119页 |
5.2.3 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行为要求 | 第119-124页 |
5.3 小结 | 第124-126页 |
6 《数学和科学中的认识与学习》课程教学体现的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分析 | 第126-160页 |
6.1 激进建构主义角度分析《数学和科学中的认识与学习》教学缘由 | 第127-129页 |
6.2 激进建构主义视域下《数学和科学中的认识与学习》教学分析 | 第129-156页 |
6.2.1 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解释 | 第129-132页 |
6.2.2 课程信条:作为研究者、设计者、教师和学习者的未来教师愿景 | 第132-134页 |
6.2.3 关注学生实作表现的学习评价剖析 | 第134-138页 |
6.2.4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解述 | 第138-156页 |
6.3 从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建议 | 第156-160页 |
7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向、贡献和不足 | 第160-179页 |
7.1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向 | 第160-170页 |
7.1.1 六种建构主义范型比较 | 第160-165页 |
7.1.2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向 | 第165-170页 |
7.2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贡献 | 第170-177页 |
7.2.1 激进建构主义: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思考框架 | 第171-173页 |
7.2.2 激进建构主义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价值 | 第173-177页 |
7.3 冯·格拉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的不足 | 第177-179页 |
结论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8页 |
附录1 5E Lesson Plan Directions(5E课程计划指导) | 第198-202页 |
附录2 Weighted Wheel Lab guide(加权轮实验指南) | 第202-207页 |
作者简历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