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高等教育史论文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学衡派”--以其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

致谢第5-6页
论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6-34页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第16-17页
    1.2 先期研究综述第17-29页
    1.3 概念界定第29-30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30-34页
        1.4.1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34页
2 初露头角:留美学生与“学衡派”的发轫第34-69页
    2.1 “学衡派”成员与传统人文教育第34-47页
        2.1.1 晚清教育改革与文教之存续第34-36页
        2.1.2 “学衡派”主要成员早期教育经历概述第36-39页
        2.1.3 梅光迪早期教育经历第39-43页
        2.1.4 吴宓早期教育经历第43-47页
    2.2 留美学生与“两种文化”第47-56页
        2.2.1 中国学生留美情形概述第47-49页
        2.2.2 科学之学第49-52页
        2.2.3 人文之学第52-56页
    2.3 梅光迪、吴宓等人在哈佛大学第56-69页
        2.3.1 文学积淀与文化情怀:梅光迪在哈佛大学第56-61页
        2.3.2 融会中西,贯通文史:吴宓与哈佛大学第61-66页
        2.3.3 “学衡派”其他成员及盟友在哈佛大学第66-69页
3 风云际会:“学衡派”与东南大学第69-106页
    3.1 东南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格局第69-79页
        3.1.1 20世纪2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第69-72页
        3.1.2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改革第72-76页
        3.1.3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的崛起第76-79页
    3.2 《学衡》的创刊与“学衡派”的教育主张第79-90页
        3.2.1 《学衡》的创刊及其背景第80-83页
        3.2.2 “学衡派”的教育主张第83-87页
        3.2.3 《学衡》在教育界的影响第87-90页
    3.3 “学衡派”与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第90-99页
        3.3.1 力秉中枢——刘伯明第90-93页
        3.3.2 旧学领袖——柳诒徵第93-96页
        3.3.3 援西入中——梅光迪、吴宓第96-99页
    3.4 东南大学风潮与“学衡派”的困境第99-106页
        3.4.1 “学衡派”的内忧外患第99-102页
        3.4.2 柳诒徵与东南大学“易长风潮”第102-106页
4 群英散落:“学衡派”的分流与重组第106-144页
    4.1 “学衡派”与东北大学第106-115页
        4.1.1 “学衡派”重聚东北大学第106-109页
        4.1.2 “学衡派”与东北大学的人文教育第109-112页
        4.1.3 东北大学困局与“学衡派”的离去第112-115页
    4.2 吴宓与清华大学第115-130页
        4.2.1 吴宓转赴清华始末第115-117页
        4.2.2 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第117-122页
        4.2.3 吴宓与清华大学外文系第122-126页
        4.2.4 个案分析:“文学与人生”第126-130页
    4.3 中央大学与“学衡派”的重组第130-144页
        4.3.1 中央大学变局与罗家伦的上任第130-134页
        4.3.2 南北学风分合与“学衡派”的重组第134-138页
        4.3.3 《国风》及其文化、教育主张第138-144页
5 东山再起:“学衡派”与浙江大学第144-174页
    5.1 “学衡派”的阵地转移及其动因第144-151页
        5.1.1 浙江大学沿革第144-146页
        5.1.2 “学衡派”的阵地转移第146-148页
        5.1.3 从东大到浙大:人文精神的传承第148-151页
    5.2 “学衡派”与浙江大学的人文教育第151-163页
        5.2.1 培育通才:梅光迪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第151-155页
        5.2.2 力倡文言:郭斌龢与浙江大学国文系第155-159页
        5.2.3 史地合一:张其昀与浙江大学史地系第159-163页
    5.3 “学衡派”与抗战后方学术圈第163-174页
        5.3.1 从《国命旬刊》到《思想与时代》第163-167页
        5.3.2 同声相应:著名学者的讲学活动第167-171页
        5.3.3 浙大文学院与新派人物第171-174页
6 别求新声:胡先骕与中正大学第174-198页
    6.1 中正大学的创办与胡先骕的上任第174-179页
        6.1.1 “政教合一”理念与中正大学的创办第174-176页
        6.1.2 胡先骕执掌中正大学始末第176-179页
    6.2 文化与政治之间:胡先骕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第179-191页
        6.2.1 胡先骕的办学理想与现实处境第179-182页
        6.2.2 胡先骕的办学实践第182-186页
        6.2.3 个案分析:文史系的办学活动第186-191页
    6.3 “《民国日报》事件”与胡先骕的办学困境第191-198页
        6.3.1 冲突初起:话剧义演风波第191-193页
        6.3.2 捣毁民国日报社及其影响第193-195页
        6.3.3 胡先骕的两难处境第195-198页
7 曲终人散:“学衡派”的谢幕第198-208页
    7.1 萧墙之内:“学衡派”的隐忧第198-200页
    7.2 梅光迪病逝与“学衡派”的再度分裂第200-203页
    7.3 “学衡派”与武汉大学第203-208页
8 结语第208-221页
    8.1 “学衡派”的人文教育理念剖析第208-210页
    8.2 “学衡派”与中西人文教育传统第210-212页
    8.3 “学衡派”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政治、文化语境第212-216页
    8.4 “学衡派”的教育成就与局限第216-22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21-24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观念、知识与课程:新文学运动与新文学教育的建构
下一篇:冯·格拉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