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新城区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 论文基本内容和框架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网络舆情相关概念说明 | 第16-24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 2.1.1 舆情的定义 | 第16-17页 |
| 2.1.2 网络舆情的定义 | 第17页 |
| 2.1.3 网络舆情应对的定义 | 第17-19页 |
| 2.2 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 2.3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 第21-22页 |
| 2.4 网络舆情应对的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 3.1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 第24-29页 |
| 3.1.1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取得的成效 | 第24-26页 |
| 3.1.2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 | 第26-29页 |
| 3.2 新城区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 第29-31页 |
| 3.2.1 新城区网络舆情应对机构现状 | 第29页 |
| 3.2.2 新城区网络舆情应对相关制度情况 | 第29-31页 |
| 3.3 新城区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 3.3.1 缺乏网络舆情应对的专业人员和软件 | 第31-32页 |
| 3.3.2 制度执行力欠缺 | 第32-33页 |
| 3.3.3 网络舆情应对“失度” | 第33-34页 |
| 3.3.4 政府网站便民服务功能弱化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不力的成因分析 | 第35-40页 |
| 4.1 客观方面 | 第35-38页 |
| 4.1.1 政府投入不足,硬件水平低 | 第35-36页 |
| 4.1.2 联动机制不完善 | 第36页 |
| 4.1.3 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36-37页 |
| 4.1.4 新兴媒体利用不够 | 第37-38页 |
| 4.2 主观方面 | 第38-40页 |
| 4.2.1 网络舆情主动应对意识欠缺 | 第38页 |
| 4.2.2 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变意识不够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主要对策 | 第40-45页 |
| 5.1 变“被动式应对”为“主动应对” | 第40-42页 |
| 5.1.1 加大硬件投入,建设舆情监控系统 | 第40页 |
| 5.1.2 培养热点舆情敏锐度 | 第40-41页 |
| 5.1.3 加强问责实现联动 | 第41-42页 |
| 5.2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 | 第42-43页 |
| 5.2.1 从法律层面规范网络舆情管理 | 第42页 |
| 5.2.2 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利用度 | 第42-43页 |
| 5.3 及时公开政务信息 | 第43-44页 |
| 5.4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 第44-45页 |
|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