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性能及其脱硫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FCC再生烟气脱硫方法第13-14页
    1.3 硫转移剂的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国内硫转移剂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2 国外硫转移剂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3 硫转移剂的活性组分第18-19页
    1.4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第19-21页
        1.4.1 镁铝尖晶石的制备方法第19-20页
        1.4.2 镁铝尖晶石硫转移剂的制备方法第20-21页
    1.5 硫转移剂脱硫动力学研究现状第21-22页
    1.6 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催化剂制备及分析方法第24-31页
    2.1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第24-25页
        2.1.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第24页
        2.1.2 镁铝尖晶石载体的制备第24-25页
        2.1.3 硫转移剂的制备第25页
    2.2 硫转移剂的分析和表征第25-27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5页
        2.2.2 热重分析第25-26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26页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第26页
        2.2.5 扫描电镜分析第26页
        2.2.6 N_2-吸附/脱附第26页
        2.2.7 傅立叶红外光谱第26页
        2.2.8 磨损指数测定第26页
        2.2.9 激光粒度测定第26-27页
        2.2.10 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第27页
    2.3 硫转移剂小型固定床评价第27-28页
        2.3.1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3.2 活性评价参数计算第28页
    2.4 硫转移剂固定流化床性能评价第28-31页
        2.4.1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4.2 产物分析方法第30-31页
第三章 硫转移剂的性能研究第31-73页
    3.1 制备条件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31-40页
        3.1.1 扩孔剂对镁铝尖晶石孔结构的影响第31页
        3.1.2 焙烧温度对镁铝尖晶石的影响第31-32页
        3.1.3 干燥温度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32-34页
        3.1.4 焙烧温度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34-36页
        3.1.5 络合剂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36-39页
        3.1.6 加料顺序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3.2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组成研究第40-52页
        3.2.1 镁铝尖晶石中最佳镁铝比的研究第41-43页
        3.2.2 铁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43-45页
        3.2.3 铈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3.2.4 稀土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46-47页
        3.2.5 硫转移剂组成成分含量的优化第47-52页
    3.3 硫转移剂氧化吸硫反应热力学分析第52-55页
    3.4 硫转移剂的表征与分析第55-64页
        3.4.1 宏观物性分析第55-56页
        3.4.2 XRD分析第56-58页
        3.4.3 FT-IR光谱分析第58-59页
        3.4.4 XRF元素分析第59-60页
        3.4.5 XPS分析第60-63页
        3.4.6 SEM分析第63-64页
        3.4.7 TG-DTA分析第64页
    3.5 操作条件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64-70页
        3.5.1 水热老化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65-66页
        3.5.2 再生烟气氧含量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3.5.3 再生烟气中NOx和CO的存在对硫转移剂的影响第68-69页
        3.5.4 反应温度对硫转移剂再生过程的影响第69-70页
    3.6 硫转移剂稳定性及硫容第70-71页
    3.7 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硫转移剂的应用实验第73-78页
    4.1 实验用原料油及催化剂第73-74页
    4.2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的影响第74-77页
        4.2.1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产物分布的影响第74-75页
        4.2.2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再生烟气分布的影响第75页
        4.2.3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产品中硫含量的影响第75-76页
        4.2.4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汽油性质的影响第76页
        4.2.5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裂化气组成的影响第76-77页
    4.3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硫转移剂烟气脱硫动力学第78-85页
    5.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8页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78-82页
        5.2.1 模型影响因素研究第78-81页
        5.2.2 模型的建立第81-82页
    5.3 动力学模型数据拟合第82-84页
        5.3.1 模型数据拟合方法第82页
        5.3.2 模型参数拟合实验第82-84页
    5.4 动力学模型验证第84页
    5.5 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页
    6.3 创新点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含硅稠油污水回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钙基高温CO2吸附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