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FCC再生烟气脱硫方法 | 第13-14页 |
1.3 硫转移剂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内硫转移剂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外硫转移剂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硫转移剂的活性组分 | 第18-19页 |
1.4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19-21页 |
1.4.1 镁铝尖晶石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1.4.2 镁铝尖晶石硫转移剂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5 硫转移剂脱硫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催化剂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24-31页 |
2.1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第24页 |
2.1.2 镁铝尖晶石载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3 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2 硫转移剂的分析和表征 | 第25-27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页 |
2.2.2 热重分析 | 第25-26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6页 |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2.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页 |
2.2.6 N_2-吸附/脱附 | 第26页 |
2.2.7 傅立叶红外光谱 | 第26页 |
2.2.8 磨损指数测定 | 第26页 |
2.2.9 激光粒度测定 | 第26-27页 |
2.2.10 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第27页 |
2.3 硫转移剂小型固定床评价 | 第27-28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2 活性评价参数计算 | 第28页 |
2.4 硫转移剂固定流化床性能评价 | 第28-31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4.2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硫转移剂的性能研究 | 第31-73页 |
3.1 制备条件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31-40页 |
3.1.1 扩孔剂对镁铝尖晶石孔结构的影响 | 第31页 |
3.1.2 焙烧温度对镁铝尖晶石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3 干燥温度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4 焙烧温度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5 络合剂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3.1.6 加料顺序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镁铝尖晶石型硫转移剂组成研究 | 第40-52页 |
3.2.1 镁铝尖晶石中最佳镁铝比的研究 | 第41-43页 |
3.2.2 铁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铈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4 稀土的加入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5 硫转移剂组成成分含量的优化 | 第47-52页 |
3.3 硫转移剂氧化吸硫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52-55页 |
3.4 硫转移剂的表征与分析 | 第55-64页 |
3.4.1 宏观物性分析 | 第55-56页 |
3.4.2 XRD分析 | 第56-58页 |
3.4.3 FT-IR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3.4.4 XRF元素分析 | 第59-60页 |
3.4.5 XPS分析 | 第60-63页 |
3.4.6 SEM分析 | 第63-64页 |
3.4.7 TG-DTA分析 | 第64页 |
3.5 操作条件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64-70页 |
3.5.1 水热老化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3.5.2 再生烟气氧含量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3.5.3 再生烟气中NOx和CO的存在对硫转移剂的影响 | 第68-69页 |
3.5.4 反应温度对硫转移剂再生过程的影响 | 第69-70页 |
3.6 硫转移剂稳定性及硫容 | 第70-71页 |
3.7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硫转移剂的应用实验 | 第73-78页 |
4.1 实验用原料油及催化剂 | 第73-74页 |
4.2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的影响 | 第74-77页 |
4.2.1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2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再生烟气分布的影响 | 第75页 |
4.2.3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产品中硫含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4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FCC汽油性质的影响 | 第76页 |
4.2.5 硫转移剂的加入对裂化气组成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硫转移剂烟气脱硫动力学 | 第78-85页 |
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78页 |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8-82页 |
5.2.1 模型影响因素研究 | 第78-81页 |
5.2.2 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5.3 动力学模型数据拟合 | 第82-84页 |
5.3.1 模型数据拟合方法 | 第82页 |
5.3.2 模型参数拟合实验 | 第82-84页 |
5.4 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页 |
6.3 创新点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