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公立高校 | 第13-14页 |
董事会 | 第14页 |
理事会 | 第14-15页 |
1.4.2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 第15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内容框架 | 第16-17页 |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的变迁 | 第19-27页 |
2.1 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制度的引进时期 | 第19-20页 |
2.2 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制度的恢复时期 | 第20-22页 |
2.3 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制度的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2.4 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制度的法制时期 | 第23-27页 |
第3章 现阶段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作用、特点及问题 | 第27-45页 |
3.1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的作用 | 第27-30页 |
3.1.1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27-29页 |
3.1.2 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 第29-30页 |
3.2 现阶段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制度特点 | 第30-35页 |
3.2.1 我国理事会制度设计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 第30-31页 |
3.2.2 我国理事会制度的发展依靠行政手段推行 | 第31-32页 |
3.2.3 我国理事会制度是高校改革选择的结果 | 第32-33页 |
3.2.4 我国公立高校理事会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 | 第33-35页 |
3.3 公立高校理事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45页 |
3.3.1 理事成员结构选择不完善 | 第35-36页 |
3.3.2 工作职责不明晰 | 第36-37页 |
3.3.3 法律权限边界不清 | 第37-38页 |
3.3.4 运行规则不完善 | 第38-39页 |
3.3.5 没有落实理事会的监督作用 | 第39-41页 |
3.3.6 理事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统一 | 第41-42页 |
3.3.7 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 第42-45页 |
第4章 国外公立高校理(董)事会制度研究 | 第45-53页 |
4.1 国外公立高校理(董)事会法律地位分析 | 第45-47页 |
4.2 国外公立高校理(董)事会运行模式分析 | 第47-49页 |
4.3 国外公立高校理(董)事会特点 | 第49-50页 |
4.4 国外公立高校理(董)事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0-53页 |
第5章 我国公立高校特色理事会制度建设探索 | 第53-59页 |
5.1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与理事会的制度联系 | 第53-54页 |
5.2 明确不同类型的高校理事会作用不同 | 第54-55页 |
5.3 提高高校对理事会制度建设的重视 | 第55-56页 |
5.4 大力发展二级学院理事会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