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母体能量水平对梅山和约克夏胎猪及生后卵巢发育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缩写词符号第14-18页
前言第18-1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9-26页
    1 猪卵巢发育和功能第19-20页
        1.1 猪卵巢发育历程第19-20页
        1.2 不同品种猪卵巢发育历程比较第20页
        1.3 猪卵巢的功能第20页
    2 营养水平对梅山和约克夏母猪卵巢发育的影响第20-22页
        2.1 蛋白水平对梅山和约克夏母猪卵巢发育的影响第21页
        2.2 饲喂水平对梅山和约克夏母猪卵巢发育的影响第21-22页
        2.3 能量水平对梅山和约克夏母猪卵巢发育的影响第22页
    3 母体营养对后代卵巢发育的影响第22-24页
    4 营养水平通过氧化应激影响卵巢发育的机制第24-25页
        4.1 氧化应激的发生及其危害第24页
        4.2 营养水平对氧化应激的影响第24页
        4.3 氧化应激对卵巢发育的影响第24-25页
    5 有待研究的问题第25-26页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6-28页
    1 研究目的第26页
    2 研究意义第26页
    3 研究内容第26-27页
    4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第28-71页
    试验一 梅山和约克夏胎猪卵巢发育的差异研究第28-4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8-31页
            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8-29页
            1.2 主要试剂第29页
            1.3 试验设计第29页
            1.4 饲养管理第29页
            1.5 样品收集第29页
            1.6 蛋白组学分析第29-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2.1 差异蛋白表达第31-35页
            2.2 差异蛋白功能分类第35-37页
        3 讨论第37-40页
        4 小结第40-41页
    试验二 母体能量水平对不同品种胎猪卵巢发育的影响第41-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1-45页
            1.1 试验设计第41-42页
            1.2 试验饲粮第42-43页
            1.3 饲养管理第43页
            1.4 样品收集第43页
            1.5 指标测定及方法第43-45页
                1.5.1 蛋白组学分析第43页
                1.5.2 卵巢组织基因表达分析第43-45页
            1.6 数据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2.1 品种内不同时间点差异蛋白的表达第45-50页
            2.2 母体能量水平对胎猪卵巢中基因mRNA表达量影响第50-52页
        3 讨论第52-55页
        4 小结第55-56页
    试验三 母体能量水平对后代卵巢发育的影响第56-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1.1 试验设计第56-57页
            1.2 饲养管理第57页
            1.3 样品收集第57页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第57-59页
                1.4.1 生产性能第57页
                1.4.2 卵巢形态观察第57-58页
                1.4.3 卵巢中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第58页
                1.4.4 卵巢中基因mRNA的表达量检测第58-59页
            1.5 数据统计第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68页
            2.1 母体能量水平对后代卵泡发育和生长性能的影响第59-61页
            2.2 母体能量水平对后代卵巢形态学的影响第61-63页
            2.3 母体能量水平后代卵巢氧化应激的影响第63-66页
            2.4 母体能量水平对后代卵巢中基因mRNA表达量影响第66-68页
        3 讨论第68-70页
        4 小结第70-71页
第四部分 全文总体讨论和结论第71-73页
    1 总体讨论第71-72页
    2 结论第72页
    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72页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西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分布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饲粮中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