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保护生物学论文

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17-44页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第17-20页
        1.1.1 选题来源第17-18页
        1.1.2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3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2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3-37页
        1.3.1 国外研究情况第23-28页
        1.3.2 国内研究情况第28-34页
        1.3.3 研究现状评述第34-36页
        1.3.4 未来研究趋势第36-37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第37-44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7-40页
        1.4.2 研究方法第40-42页
        1.4.3 技术路线第42-44页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理论概述第44-59页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述第44-51页
        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第44-46页
        2.1.2 生物多样的威胁和原因第46-49页
        2.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和进展第49-51页
    2.2 遗产旅游开发概述第51-55页
        2.2.1 旅游开发的定义和周期第51-53页
        2.2.2 遗产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第53-54页
        2.2.3 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和模式第54-55页
        2.2.4 旅游容量的概念和内容第55页
    2.3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第55-59页
        2.3.1 协同论基础第55-56页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56页
        2.3.3 生态学理论第56-57页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57-58页
        2.3.5 环境伦理学理论第58页
        2.3.6 经济学理论第58-59页
3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概况第59-75页
    3.1 研究区域概述第59-62页
        3.1.1 区域概况第59页
        3.1.2 地理位置第59页
        3.1.3 区域范围第59-62页
    3.2 自然地理概况第62-64页
        3.2.1 地质地貌第62-63页
        3.2.2 气候第63页
        3.2.3 水文第63页
        3.2.4 母质母岩及土壤第63-64页
        3.2.5 自然灾害第64页
    3.3 经济社会状况第64-71页
        3.3.1 行政区域与人口第64-65页
        3.3.2 经济发展状况第65-69页
        3.3.3 社会进步状况第69-71页
    3.4 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第71-72页
        3.4.1 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特征第71页
        3.4.2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第71-72页
        3.4.3 极高的风景美学价值第72页
        3.4.4 珍奇的地质历史遗迹第72页
        3.4.5 多姿多彩的气象景观第72页
    3.5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第72-75页
        3.5.1 遗产地的管理第72-73页
        3.5.2 遗产地的保护第73-74页
        3.5.3 遗产地的利用第74-75页
4 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其保护进展梳理第75-101页
    4.1 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第75-77页
        4.1.1 物种组成丰富第75-76页
        4.1.2 区系起源古老第76页
        4.1.3 区系成分复杂第76-77页
        4.1.4 地理过渡明显第77页
        4.1.5 特有类型群集分布第77页
    4.2 物种多样性分析第77-79页
        4.2.1 主要植物种质资源第77-78页
        4.2.2 主要动物物种资源第78-79页
    4.3 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第79-83页
        4.3.1 生态系统概况第79页
        4.3.2 植物群落多样性第79-83页
        4.3.3 主要动物分布情况第83页
    4.4 景观多样性分析第83-86页
        4.4.1岩峰石桩群斑块第83-84页
        4.4.2 岩峰石柱峪谷溪沟斑块第84页
        4.4.3 山坡岩墙峰柱沟谷斑块第84页
        4.4.4 障谷内岩峰石柱群斑块第84-85页
        4.4.5 方山台勘斑块第85页
        4.4.6 廊道生态异质性状况第85-86页
    4.5 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现状第86-91页
        4.5.1 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第86-88页
        4.5.2 珍稀濒危动物第88-90页
        4.5.3 外来入侵物种分析第90-91页
    4.6 生物多样性评价第91-97页
        4.6.1 评价指标第91-93页
        4.6.2 评价方法第93-94页
        4.6.3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94-97页
    4.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和问题第97-101页
        4.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第97页
        4.7.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第97-99页
        4.7.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第99-101页
5 遗产旅游开发评价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第101-121页
    5.1 遗产地旅游资源状况分析第101-111页
        5.1.1 景观资源评价第101-105页
        5.1.2 旅游资源空间划分第105-106页
        5.1.3 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分析第106-108页
        5.1.4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第108-111页
    5.2 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第111-114页
        5.2.1 遗产旅游开发的阶段第111-112页
        5.2.2 遗产旅游开发的进展第112-113页
        5.2.3 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第113-114页
    5.3 遗产旅游开发评价第114-115页
        5.3.1 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第114页
        5.3.2 遗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调第114页
        5.3.3 遗产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第114-115页
        5.3.4 遗产利害相关人保护水平待提高第115页
        5.3.5 遗产保护和管理体制待完善第115页
    5.4 遗产旅游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识别第115-121页
        5.4.1 生物多样性承载能力等级划分第115-116页
        5.4.2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过程第116-117页
        5.4.3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对象与结果第117-118页
        5.4.4 武陵源遗产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118-121页
6 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分析与评价第121-138页
    6.1 遗产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第121-125页
        6.1.1 评价内容第121页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21-122页
        6.1.3 评价方法第122-124页
        6.1.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第124-125页
        6.1.5 生态系统安全等级评价第125页
    6.2 遗产地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第125-133页
        6.2.1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第125-128页
        6.2.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第128-131页
        6.2.3 声学环境质量评价第131-132页
        6.2.4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第132-133页
    6.3 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价第133-138页
        6.3.1 评价原则第133页
        6.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33-136页
        6.3.3 评价过程与结果第136-138页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机理推导第138-163页
    7.1 协同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解析第138-141页
        7.1.1 协同发展的定义第138页
        7.1.2 协同发展的内涵第138-141页
    7.2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第141-145页
        7.2.1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构成第141-142页
        7.2.2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142-145页
    7.3 协同发展的协同度评价第145-154页
        7.3.1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145-152页
        7.3.2 协同性评价与分析第152页
        7.3.3 结果分析第152-153页
        7.3.4 结论第153-154页
    7.4 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变化预测第154-156页
        7.4.1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建立第154-155页
        7.4.2 模型检验第155页
        7.4.3 协同度的预测第155-156页
    7.5 协同发展的模式推导第156-163页
        7.5.1 现行模式描述与分析第156-157页
        7.5.2 协同发展模式的概念和内涵第157-158页
        7.5.3 协同发展的模式推导第158-160页
        7.5.4 协同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第160-163页
8 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第163-211页
    8.1 旅游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与调控第163-171页
        8.1.1 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的原则第163页
        8.1.2 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的内容第163-167页
        8.1.3 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控第167-170页
        8.1.4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旅游规划的结合第170-171页
    8.2 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和内容重构第171-201页
        8.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思路第171-176页
        8.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五种模式第176-187页
        8.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个层次第187-199页
        8.2.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预警第199-201页
    8.3 遗产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升级第201-208页
        8.3.1 突出保护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201页
        8.3.2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育与恢复第201-203页
        8.3.3 加大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灾害防治第203-204页
        8.3.4 提升景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水平第204页
        8.3.5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区第204-208页
    8.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和效益多元化构建第208-211页
        8.4.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意识培育第208页
        8.4.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同参与第208-209页
        8.4.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调发展第209页
        8.4.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法律制度完善第209-211页
9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遗产旅游开发转型第211-247页
    9.1 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测算和合理管控第211-218页
        9.1.1 环境容量计算模式第211-213页
        9.1.2 资源空间容量测算第213-215页
        9.1.3 生态环境容量测算第215-216页
        9.1.4 设施环境容量测算第216-217页
        9.1.5 环境容量的合理管控第217-218页
    9.2 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更新第218-221页
        9.2.1 质量效益型开发第218-219页
        9.2.2 生态自然型开发第219页
        9.2.3 循环经济型开发第219-220页
        9.2.4 生态补偿型开发第220-221页
    9.3 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转型第221-230页
        9.3.1 生态旅游模式第221-223页
        9.3.2 低碳旅游模式第223-226页
        9.3.3 乡村旅游模式第226-228页
        9.3.4 文化旅游模式第228-229页
        9.3.5 多维复合模式第229-230页
    9.4 遗产旅游开发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发展第230-247页
        9.4.1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的必要性分析第230-232页
        9.4.2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总体方案设计第232-237页
        9.4.3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方案综合效益分析第237-241页
        9.4.4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第241-247页
10 结语第247-254页
    10.1 基本结论第247-249页
    10.2 本文特色与创新第249-251页
        10.2.1 研究特色第249-251页
        10.2.2 创新点第251页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251-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74页
附录第274-29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96-297页
致谢第297-298页

论文共2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云金芽胞杆菌Cry1Ac蛋白结构域Ⅲ的定点突变及结构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古典与狂欢的对立统一--本·琼生城市喜剧中的怪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