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实验中所涉及的缩略词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FT促进开花的分子机制 | 第13-17页 |
| ·光周期途径 | 第13-14页 |
| ·春化途径 | 第14-15页 |
| ·自主途径 | 第15页 |
| ·赤霉素途径 | 第15-16页 |
| ·年龄途径 | 第16-17页 |
| ·其他调控植物开花途径 | 第17页 |
| ·FT同源基因促进植物开花 | 第17-18页 |
| ·FT同源基因的其他功能 | 第18-21页 |
| ·FT同源基因可抑制植物开花 | 第18-19页 |
| ·FT同源基因参与植物花形态的建成 | 第19页 |
| ·FT基因可促进侧枝的生长及芽的形成 | 第19-20页 |
| ·FT同源基因改变植株形态 | 第20页 |
| ·FT基因可提高作物产量 | 第20-21页 |
| ·FT基因可以控制气孔开放 | 第2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棉花成花素基因GhFT1的全长克隆 | 第24-35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LB培养基的配置 | 第24页 |
| ·质粒提取液的配置 | 第24页 |
| ·X-gal和IPTG的配置 | 第24页 |
| ·总DNA缓冲提取液CTAB的配置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 ·棉花RNA的提取 | 第25页 |
| ·棉花cDNA第1链的合成 | 第25-26页 |
| ·RACE技术扩增棉花成花素类似基因 5'非编码区 | 第26-28页 |
| ·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棉花的DNA | 第28页 |
| ·棉花成花素基因GhFT1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8-29页 |
| ·GhFT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9-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棉花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31页 |
| ·棉花GhFT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1-35页 |
| 第三章 棉花GhFT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5-39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35页 |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用试剂盒提取棉花的RNA | 第35页 |
| ·棉花cDNA第1链的合成 | 第35-36页 |
| ·qRT-PCR分析GhFT1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棉花FT同源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 第39-44页 |
| ·材料 | 第39页 |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 ·主要试剂及菌种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不同倍性棉花RNA的提取 | 第39页 |
| ·棉花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9页 |
| ·不同倍性棉花多态性分析 | 第39-40页 |
| ·不同倍性棉花FT基因的拷贝数分析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不同倍性棉花FT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分析 | 第40-41页 |
| ·不同倍性棉花FT基因结构比对分析 | 第41-42页 |
| ·不同倍性棉花拷贝数分析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GhFT1基因的原核表达分析 | 第44-49页 |
| ·主要试剂与菌种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 ·菌种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4页 |
| ·GhFT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 | 第44-45页 |
| ·GhFT1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 | 第45-46页 |
| ·GhFT1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46页 |
| ·兔抗GhFT1抗血清的制备及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抗血清效价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 第46-47页 |
| ·不同诱导时间对融合表达蛋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GhFT1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48页 |
| ·ELISA测定血清的抗体效价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棉花GhFT1的功能分析 | 第49-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 ·主要试剂及菌株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 ·植物表达载体 35S::GhFT1的构建 | 第49-51页 |
| ·植物融合表达载体 35S::GhFT1-GFP的构建 | 第51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51页 |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检测 | 第51-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 ·植物表达载体 35S::GhFT1的构建 | 第53-54页 |
| ·植物融合表达载体 35S::GhFT1-GFP的构建 | 第54-5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 第55-58页 |
| ·GhFT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8-59页 |
| ·35S::GhFT1-GFP植株表型分析 | 第59页 |
| ·GhFT1基因可部分互补ft-10突变体晚花表型 | 第59-60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0-63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GhFT1是FT的一个同源基因 | 第60页 |
| ·GhFT1在棉花中的表达模式 | 第60-61页 |
| ·GhFT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 第61页 |
| ·GhFT1可促进拟南芥早花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