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

基于构筑模型的植物表型动态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2-13页
   ·文章组织结构第13-16页
第2章 植物形态发生模型第16-28页
   ·植物的形态建模方法第16-17页
     ·静态模型第16页
     ·动态模型第16-17页
     ·形态发生的生长模型第17页
   ·描述性模型第17-23页
     ·构筑模型第17-18页
     ·L-系统第18-22页
     ·DLA模型第22页
     ·IFS模型第22-23页
   ·解释性模型第23-27页
     ·生理生态模型第23-24页
     ·结构-功能模型第24-25页
     ·双尺度自动机模型第25-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构筑模型的植物表型静态建模第28-43页
   ·植物建模的生物学基础第28-31页
     ·植物子结构第28页
     ·分枝方式第28-29页
     ·生长周期第29-30页
     ·生长节律第30-31页
   ·构筑模型第31-34页
     ·二十三种植物构筑模型第31-32页
     ·构筑模型构建第32-34页
   ·静态描述模型构建第34-40页
     ·L-系统分类第34-38页
     ·L-系统基本规则改进第38-40页
     ·基于构筑模型构建静态描述性模型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4章 基于构筑模型的植物表型动态建模第43-65页
   ·改进的L-系统模型第43-53页
     ·双尺度自动机模型原理的融合第43-45页
     ·引入微分生长方程表达植物动态生长细节第45-50页
     ·改进的枝条弯曲表达方法第50-53页
   ·基于构筑原理的植物表型动态模型第53-57页
     ·算法原理第53-54页
     ·动态模型模块架构及算法过程分析第54-57页
   ·仿真与实现第57-65页
     ·开发环境与平台第57页
     ·具体实现第57-59页
     ·实验模拟第59-65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总结第65页
   ·工作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系统的植物形态进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中亚滨藜对盐胁迫和高温胁迫的交叉抗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