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5页 |
第2章 基于L-系统的植物形态发生 | 第15-27页 |
·植物的形态建模方法 | 第15-17页 |
·迭代函数系统模型 | 第15页 |
·受限扩散凝聚模型 | 第15-16页 |
·粒子系统模型 | 第16页 |
·参考轴技术 | 第16页 |
·L-系统模型 | 第16-17页 |
·L-系统基本理论 | 第17-26页 |
·确定性L-系统 | 第20-21页 |
·随机L-系统 | 第21-23页 |
·参数化随机L-系统 | 第23-24页 |
·Open L-系统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因表达式编程在植物形态建模上的关键机制与方法 | 第27-41页 |
·基因表达式编程 | 第27页 |
·GEP关键技术 | 第27-37页 |
·终止符和函数 | 第27-28页 |
·编码结构 | 第28-30页 |
·GEP的基因结构 | 第30-32页 |
·遗传算子 | 第32-35页 |
·满足植物形态进化的评价算法 | 第35-36页 |
·GEP算法流程 | 第36-37页 |
·GEP在植物形态发生上的应用 | 第37-40页 |
·GEP与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多样性 | 第37-38页 |
·GEP与植物的形态发生的方法应用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植物形态进化模型 | 第41-61页 |
·改进的L-系统 | 第41-43页 |
·编码策略的选择 | 第43-44页 |
·初始种群个体的形成 | 第44页 |
·基因表达式编程与L-系统的映射机制 | 第44-51页 |
·进化策略的制定 | 第47-50页 |
·修复机制 | 第50-51页 |
·改进的适应度函数 | 第51-54页 |
·一种基于GEP的植物形态进化模型 | 第54-57页 |
·模型仿真与实现 | 第57-6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工作总结 | 第61页 |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