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 第16-27页 |
(一) 域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6-1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8-23页 |
(三)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研究视角的厘定 | 第23-27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27-3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三) 主要创新 | 第29-32页 |
第一章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2-51页 |
一、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演进与特征 | 第32-36页 |
(一)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之演进 | 第32-34页 |
(二)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呈现的特征 | 第34-36页 |
二、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不足及思考 | 第36-42页 |
(一) 我国“单一制”刑事立法模式的弊端 | 第36-37页 |
(二) 分散多元的刑事立法模式引发的思考 | 第37-42页 |
三、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42-51页 |
(一) 统一法典化立法模式的优与劣 | 第42-44页 |
(二) 附属刑法立法模式的弊与利 | 第44-47页 |
(三) 单行刑法立法模式的失与得 | 第47-49页 |
(四) “单一制”向“多元制”的回归 | 第49-51页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之倡导 | 第51-65页 |
一、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政策的现状与不足 | 第51-56页 |
(一)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政策的现状 | 第51-52页 |
(二)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政策的不足 | 第52-56页 |
二、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之基础 | 第56-60页 |
(一) 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之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二) 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之政策基础 | 第57-58页 |
(三) 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之实践基础 | 第58-60页 |
三、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之设想 | 第60-65页 |
(一) “综合防控”是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的基本支点 | 第60-62页 |
(二) 严密刑事法网是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的坚强后盾 | 第62-63页 |
(三) “严而不厉”是食品安全刑事立法“零容忍”政策的主要方向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体系存在的不足 | 第65-93页 |
一、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罪名体系之不足 | 第65-80页 |
(一)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样态的疏漏 | 第65-72页 |
(二)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对象的狭窄 | 第72-74页 |
(三)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主观罪过的偏颇 | 第74-80页 |
二、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罚体系的不足及思考 | 第80-93页 |
(一)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罚体系之不足 | 第80-85页 |
(二) 配置科学合理的刑罚体系之思考 | 第85-93页 |
第四章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体系完善的具体建言 | 第93-146页 |
一、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罪名体系之完善 | 第93-133页 |
(一)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 | 第93-106页 |
(二) “抽象危险犯”是刑法应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路径选择 | 第106-110页 |
(三)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罪名要件的扩展 | 第110-122页 |
(四)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新罪名的增设 | 第122-133页 |
二、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罚体系之完善 | 第133-146页 |
(一)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死刑适用之调适 | 第133-138页 |
(二)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自由刑之完善 | 第138-141页 |
(三)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财产刑之优化 | 第141-143页 |
(四)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之设想 | 第143-146页 |
结论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