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导论 | 第16-38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6页 |
二、选题意义、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 第26-3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4-3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36-38页 |
第一章 个人金融信息权的法律属性 | 第38-64页 |
一、个人金融信息权与人格权 | 第38-55页 |
(一) 个人金融信息权中的人格利益 | 第38-45页 |
(二) 个人金融信息权与具体人格权 | 第45-55页 |
二、个人金融信息权与财产权 | 第55-64页 |
(一) 个人金融信息权中的财产利益 | 第56-59页 |
(二) 个人金融信息权与具体财产权 | 第59-64页 |
第二章 个人金融信息权的内容 | 第64-114页 |
一、决定权 | 第65-86页 |
(一) 决定权的权利范围 | 第65-78页 |
(二) 决定权的实现方式 | 第78-86页 |
二、知情权 | 第86-95页 |
(一) 知情权的权利范围 | 第86-89页 |
(二) 知情权的实现方式 | 第89-95页 |
三、保密权 | 第95-104页 |
(一) 保密权的权利范围 | 第95-99页 |
(二) 保密权的实现方式 | 第99-104页 |
四、异议、更正、删除权 | 第104-114页 |
(一) 异议、更正、删除权的权利范围 | 第104-111页 |
(二) 异议、更正、删除权的实现方式 | 第111-114页 |
第三章 个人金融信息权的保护模式 | 第114-136页 |
一、行业自律保护模式与立法保护模式 | 第114-126页 |
(一) 行业自律保护模式 | 第114-116页 |
(二) 立法保护模式 | 第116-125页 |
(三) 中国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二、私法保护模式与公法保护模式 | 第126-130页 |
(一) 私法保护模式 | 第127页 |
(二) 公法保护模式 | 第127-128页 |
(三) 中国的选择 | 第128-130页 |
三、综合立法保护模式与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 第130-136页 |
(一) 综合立法保护模式 | 第130-131页 |
(二) 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 第131-132页 |
(三) 中国的选择 | 第132-136页 |
第四章 个人金融信息权的权利边界 | 第136-167页 |
一、设置个人金融信息权权利边界的理由 | 第136-146页 |
(一) 设置个人金融信息权权利边界的前提 | 第137-145页 |
(二) 设置个人金融信息权权利边界的动因 | 第145-146页 |
二、设置个人金融信息权权利边界的原则 | 第146-153页 |
(一) 利益平衡原则 | 第146-148页 |
(二) 法律保留原则 | 第148-150页 |
(三) 比例原则 | 第150-151页 |
(四) 区别对待原则 | 第151-153页 |
三、设置个人金融信息权权利边界的立法实践 | 第153-167页 |
(一) 美国立法实践及借鉴 | 第153-163页 |
(二) 中国立法实践及完善 | 第163-167页 |
第五章 金融机构侵犯个人金融信息权的责任承担 | 第167-197页 |
一、金融机构侵犯个人金融信息权的归责原则及举证责任 | 第168-174页 |
(一) 金融机构侵犯个人金融信息权的归责原则 | 第168-172页 |
(二) 金融机构侵犯个人金融信息权的举证责任 | 第172-174页 |
二、金融机构承担个人金融信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174-187页 |
(一) 加害行为 | 第174-176页 |
(二) 过错 | 第176-177页 |
(三) 损害 | 第177-184页 |
(四) 因果关系 | 第184-187页 |
三、金融机构侵犯个人金融信息权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187-197页 |
(一) 非财产性责任 | 第188-191页 |
(二) 财产性责任 | 第191-197页 |
结语 | 第197-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