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保护生物学论文

三峡库区多功能生态网络的构建--以香溪河流域为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1 前言第12-43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2-14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42页
     ·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植被控制研究第14-22页
     ·流域水源涵养林研究第22-26页
     ·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研究第26-40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构建研究第40-41页
     ·研究评述第41-42页
   ·研究内容第42-43页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43-60页
   ·研究区概况第43-44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44-45页
   ·数据来源与基础数据处理第45-47页
     ·数据来源第45页
     ·香溪河流域边界的确定第45-46页
     ·香溪河基础数据的提取第46页
     ·香溪河子流域的划分第46页
     ·香溪河流域主要水流路径的提取第46-47页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的植被缓冲带研究方法第47-54页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关键区域的识别第47-50页
     ·植被缓冲带宽度的计算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第50-54页
   ·水源涵养关键区域识别与植被恢复研究第54-57页
     ·水源涵养关键区域的识别第54-56页
     ·水源涵养植被恢复研究第56-57页
   ·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研究方法第57-58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源”的识别第57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生物廊道的识别第57-58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第58-60页
     ·单目标生态网络的提取和叠加方法第58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优化和评价方法第58-59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实施关键区域识别方法第59-6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0-94页
   ·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第60-62页
   ·香溪河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的植被缓冲带构建第62-70页
     ·香溪河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62页
     ·香溪河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第62-64页
     ·香溪河各子流域的植被缓冲带宽度第64-67页
     ·香溪河流域植被缓冲带空间分布第67-69页
     ·香溪河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方案第69-70页
   ·水源涵养关键区域识别与植被恢复研究第70-77页
     ·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70-71页
     ·水源涵养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第71-72页
     ·水源涵养植被恢复分析第72-76页
     ·香溪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维持与提升方案第76-77页
   ·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网络构建研究第77-82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源”的空间分布第77-78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生物廊道的识别第78-81页
     ·香溪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第81-82页
   ·香溪河流域多功能生态网络的叠加优化与实施研究第82-94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叠加分析第82-88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优化和评价分析第88-92页
     ·多功能生态网络实施关键区域识别分析第92-9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94-102页
   ·结论第94-97页
   ·讨论第97-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Ⅵ型分泌系统hcp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下一篇:禽流感病毒H5N1 HA1与鸡IgY Fc片段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粘膜免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