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一)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12-19页 |
1. 社会支持的内涵研究 | 第12-13页 |
2. 社会支持的来源、对象与类型的研究 | 第13-17页 |
3. 社会支持的数量与质量研究 | 第17-18页 |
4.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二) 教养效能感的研究 | 第19-22页 |
1. 教养效能感的内涵研究 | 第19-20页 |
2. 教养效能感的分类研究 | 第20-21页 |
3. 教养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三、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3-24页 |
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24-26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26页 |
1.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 | 第26页 |
2. 教养效能感 | 第26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6-33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三)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 文献法 | 第28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28-29页 |
(五) 研究工具 | 第29-33页 |
1.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研究工具 | 第29-32页 |
2. 教养效能感研究工具 | 第32-33页 |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3-55页 |
(一)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网的规模与关系构成 | 第33-46页 |
1.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网的总体规模与关系构成 | 第33-36页 |
2. 幼儿母亲工具性支持网的规模与关系构成 | 第36-38页 |
3. 幼儿母亲情绪性支持网的规模与关系构成 | 第38-40页 |
4. 幼儿母亲陪伴性支持网的规模与关系构成 | 第40-41页 |
5. 幼儿母亲信息性支持网的规模与关系构成 | 第41-43页 |
6. 讨论 | 第43-46页 |
(二)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与教养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第46-55页 |
1. 幼儿母亲教养效能感背景变量的差异情况统计 | 第46-48页 |
2.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水平的基本情况 | 第48-49页 |
3. 幼儿母亲社会支持与教养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 第49-50页 |
4. 背景变量和社会支持对母亲教养效能感的解释情况 | 第50-53页 |
5. 讨论 | 第53-55页 |
六、结论和建议 | 第55-61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1. 城乡结合部幼儿母亲的社会支持网成员亲属占多数 | 第55-56页 |
2. 幼儿母亲工具性支持网中亲属关系处于绝对性优势 | 第56页 |
3. 幼儿母亲情绪性支持网中亲属关系与非亲属关系比例相当 | 第56页 |
4. 幼儿母亲陪伴性支持网成员以亲属关系为主 | 第56页 |
5. 幼儿母亲信息性支持网中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比例接近 | 第56页 |
6. 不同年龄段幼儿母亲的教养效能感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56页 |
7. 社会支持的质量与教养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 | 第56页 |
8. 社会支持的来源与类型与教养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 | 第56页 |
9. 幼儿母亲年龄、教育程度及社会支持对教养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 第56-57页 |
(二) 研究建议 | 第57-61页 |
1. 提升幼儿母亲社会支持水平的建议 | 第57-58页 |
2. 提升幼儿母亲教养效能感的建议 | 第58-61页 |
七、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附录一 社会支持相关问卷 | 第66-69页 |
附录二 教养效能感问卷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