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本论文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 | 第9-10页 |
·关于网络助燃作用的研究 | 第10页 |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高校突发事件相关概述 | 第12-18页 |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和内涵 | 第12-13页 |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 第12页 |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 第12-13页 |
·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探析 | 第13-14页 |
·国家荣誉与前途的重大事件是导致事件的重要诱因 | 第13页 |
·学生切身利益被侵害是诱发事件的导火索 | 第13页 |
·能否妥善处置学生非正常死亡是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13-14页 |
·少数师生没有足够的法制观念是引发事件的主观因素 | 第14页 |
·就业压力和毕业离校情绪是诱发事件的潜在因素 | 第14页 |
·对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特征及主体心理分析 | 第14-18页 |
·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高校突发事件主体的心理分析 | 第16-18页 |
3 网络助燃理论的适用性及事件发生要素探析 | 第18-22页 |
·网络助燃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网络助燃理论模型 | 第18页 |
·网络助燃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18-19页 |
·网络助燃理论在高校突发事件的适用性分析 | 第19-20页 |
·事件的特征趋于网络化 | 第19页 |
·事件在网络和现实中可以相互转化 | 第19-20页 |
·事件发生平台也受到现实社会中种种力量的规制 | 第20页 |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要素 | 第20-22页 |
·燃烧质是社会问题和矛盾 | 第20页 |
·助燃剂是网络的情绪和行为的动员 | 第20-21页 |
·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 | 第21-22页 |
4 网络助燃功能的双重性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网络的助燃功能具有双重性 | 第22页 |
·网络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消极作用 | 第22-23页 |
·网络的煽动会增加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 | 第22-23页 |
·网络的煽动会造成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 | 第23页 |
·网络的煽动会引发社会不良效应 | 第23页 |
·网络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 第23-25页 |
·网络的预警作用 | 第23-24页 |
·网络的沟通作用 | 第24页 |
·网络的引导作用 | 第24-25页 |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滞后 | 第25-26页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类型单一 | 第26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网络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 | 第26-28页 |
5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 第28-38页 |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类指导 | 第28-30页 |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调研 | 第28-29页 |
·运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模式 | 第29页 |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评估机制 | 第29-30页 |
·完善校园网络建设,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30-32页 |
·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 第30-31页 |
·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建设 | 第31页 |
·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教育 | 第31-32页 |
·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 第32-35页 |
·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制度 | 第32-33页 |
·开展网络法制、道德和形势政策教育 | 第33页 |
·做好网络心理健康咨询与疏导的后续干预 | 第33-35页 |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35-38页 |
·建立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 | 第35页 |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研究机制 | 第35-36页 |
·建立灵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的引导机制 | 第36-38页 |
6 结论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