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 ·南岭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14-15页 |
|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地质形态及土壤特征 | 第14-15页 |
|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 第15页 |
|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5-18页 |
| ·改良土壤及促进植物营养循环 | 第16页 |
| ·预防并抑制病原菌 | 第16页 |
| ·指示作用 | 第16-17页 |
| ·预防森林火灾 | 第17页 |
| ·环境修复及净化作用 | 第17-18页 |
| ·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8页 |
|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 ·森林植被 | 第19页 |
| ·林龄 | 第19-20页 |
| ·林分结构 | 第20页 |
| ·土壤类型 | 第20-21页 |
| ·水分温度 | 第21-22页 |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以分子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 ·森林凋落物层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土壤真菌DNA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 | 第33-42页 |
| ·前言 | 第33-34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4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34-39页 |
|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4-37页 |
|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37-38页 |
| ·扩增片段的纯化回收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DNA颜色及量的比较 | 第39页 |
| ·电泳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 ·PCR扩增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凋落物层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42-59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42-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 ·样品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43-44页 |
|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及纯化回收 | 第44页 |
| ·克隆测序 | 第44-45页 |
| ·系统分析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 ·各样地凋落物层真菌的PCR扩增及克隆结果 | 第46-47页 |
| ·凋落物层主要真菌类群组成和分布 | 第47-48页 |
| ·2008-2011年 1-4 号样地凋落物层真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49-51页 |
| ·腐生真菌与病原真菌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优势种群的变化分析 | 第52-54页 |
| ·菌根真菌作用及变化分析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9页 |
| ·凋落物层真菌种类多样性变化规律 | 第55页 |
| ·腐生真菌与病原真菌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 ·优势种群的变化分析 | 第56-57页 |
| ·菌根真菌作用及变化分析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59-70页 |
| ·前言 | 第59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59页 |
|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 ·土壤真菌主要类群组成和分布 | 第59-61页 |
| ·土壤真菌种群优势度分析 | 第61-64页 |
| ·2008年5号样地土壤层与凋落物层真菌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 ·讨论 | 第66-70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70-73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 ·讨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6页 |
| 附表 | 第86-97页 |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