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畜牧业、饲养业论文

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第一章 导言第1-3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页
  1.1.2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1.3 研究意义第19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第19-32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第20-28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第28-32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2-34页
  1.3.1 研究思路第32-33页
  1.3.2 研究方法第33-34页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34-36页
第二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第36-56页
 2.1 关于论文的主题说明第36页
 2.2 动物及动物产品品质、质量及管理的界定第36-38页
 2.3 动物科技进步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贡献与污染第38-42页
 2.4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供给与需求第42-49页
  2.4.1 不同经营主体动物生产质量的供给分析第43-46页
  2.4.2 不同消费群体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需求分析第46-49页
 2.5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与政府第49-54页
  2.5.1 市场机制对于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质量保障的有限性第49-52页
  2.5.2 政府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第52-53页
  2.5.3 政府干预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博弈理论第53-54页
 2.6 人类反思与觉醒—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第54-56页
第三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第56-70页
 3.1 质量观的演变与质量管理实质理论第56-59页
  3.1.1 西方质量理念的演变第56-57页
  3.1.2 西方质量管理发展的三阶段第57页
  3.1.3 质量管理理论第57-59页
 3.2 质量标准与标准化理论第59-62页
 3.3 质量审核、评价及认证理论第62-65页
 3.4 质量监测、检验理论第65-66页
 3.5 质量监督理论第66-69页
 3.6 产品质量成本理论第69页
 3.7 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第69-70页
第四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第70-78页
 4.1 西方国家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第70-72页
  4.1.1 西方私有制条件下质量管理的特点第70-72页
 4.2 中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管理体制转变及其特点第72-76页
  4.2.1 中国质量管理思想演变第72-73页
  4.2.2 中国质量管理的体制基础第73-76页
 4.3 中外质量管理体制的比较第76-78页
第五章 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标准、协议与国际贸易争端第78-88页
 5.1 世界贸易组织中有关动植物检疫的协议、标准及准则第78-80页
  5.1.1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动植物检疫第78页
  5.1.2 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与动植物检疫第78-80页
  5.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动植物贸易标准第80页
 5.2 食品法典委员会与食品贸易标准第80-81页
 5.3 国际兽医局与动物产品贸易健康标准认证第81-82页
 5.4 贸易争端与国际贸易官方兽医机构的职能第82-84页
 5.5 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口风险分析与保护措施第84-85页
 5.6 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争端第85-86页
 5.7 对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与动植物国际贸易争端的思考第86-88页
第六章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法规的国际比较第88-108页
 6.1 产品责任法与国际侵权法产生的法律渊源及其相关理论第88-94页
  6.1.1 国际产品责任法第88-89页
  6.1.2 国际产品责任法的基本特征第89-90页
  6.1.3 国际产品责任法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第90页
  6.1.4 美国产品责任制法第90-91页
  6.1.5 欧洲产品责任立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第91-92页
  6.1.6 海牙公约—产品责任制法适用的国际公约第92-93页
  6.1.7 中国的产品责任法第93-94页
  6.1.8 国际产品责任法的借鉴意义第94页
 6.2 美国、加拿大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立法及执法实践第94-106页
  6.2.1 美国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的机构设置特点第95-96页
  6.2.2 美国《提高肉禽产品安全法》第96-98页
  6.2.3 美国农业部全权负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第98-103页
  6.2.4 美国对国际贸易协定的立场及承诺第103-104页
  6.2.5 强制执行危险分析和关键点控制计划的程序与实施第104-105页
  6.2.6 加拿大动物福利特点第105-106页
 6.3 国际比较的启示第106-108页
第七章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法制管理思想的演变与评价第108-123页
 7.1 我国依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加强管理的社会背景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第108页
 7.2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实行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及法律标志第108-109页
  7.2.1 实行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第108页
  7.2.2 集权管理的法律标志:《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第108-109页
 7.3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实行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及法律标志第109-120页
  7.3.1 实行分权管理的社会背景第109-114页
  7.3.2 分权管理的法律标志:《生猪屠宰条例》第114页
  7.3.3 我国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实行分权管理的法律体系第114-120页
 7.4 从集权管理思想演变为分权管理思想的评析第120-123页
第八章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实证分析:以瘦肉型商品猪为例第123-133页
 8.1 三省区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瘦肉型种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第123-125页
 8.2 三省区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第125-127页
  8.2.1 三省区商品猪场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第125页
  8.2.2 三省区专业户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第125-126页
  8.2.3 三省区农户瘦肉型育肥猪的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第126-127页
  8.2.4 三省区生产瘦肉型育肥商品猪质量、成本、效益评价第127页
 8.3 三省区瘦肉型育肥商品猪运输、屠宰、批发、零售成本效益分析第127-131页
  8.3.1 三省区商品猪贩运质量、成本效益调查分析第127-128页
  8.3.2 三省区批发商品活猪及猪肉产品质量、成本及盈利分析第128-129页
  8.3.3 三省区不同经营主体瘦肉型商品猪加工质量、成本利润分析第129-130页
  8.3.4 三省区商品猪肉零售质量、成本、效益实证分析第130-131页
 8.4 三省区城乡消费者对猪肉消费质量调查与分析第131-133页
第九章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主体定位与创新研究第133-146页
 9.1 授予国家兽医机构全权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理论依据第133-136页
  9.1.1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的形成与监督控制只能由国家兽医部门完成第133-134页
  9.1.2 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对于产品质量追责的论述第134页
  9.1.3 国家质量监督理论第134页
  9.1.4 世界贸易组织对动物及动物执法主体的要求第134-135页
  9.1.5 国外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主体的通行做法第135-136页
 9.2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主体定位的演变与思考第136-140页
 9.3 我国现行畜牧兽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0-142页
  9.3.1 我国畜牧兽医体制建立与演变的制度前提第140-141页
  9.3.2 我国现行畜牧兽医体制—服务、经营、执法三位一体的弊病第141-142页
 9.4 我国畜牧兽医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第142-146页
  9.4.1 现行畜牧兽医体制需要明确界定的三个问题第142-143页
  9.4.2 我国现行畜牧兽医体制承担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执法主体悖论第143页
  9.4.3 制度创新:分离现行畜牧兽医体制服务、经营与执法功能,建立国家兽医制度第143-144页
  9.4.4 建立国家兽医制度可行性探讨第144-146页
第十章 提高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效率的思考第146-155页
 10.1 创造条件,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第146页
 10.2 从长期看,应将动物及动物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第146-147页
 10.3 严格屠宰检测,对提高动物产品质量监控具有双重作用第147-148页
 10.4 进一步加强兽药药政监管,把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控制在法定标准允许范围内第148-149页
 10.5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种畜禽及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检测效率第149-151页
 10.6 整顿和规范动物及动物产品市场交易秩序,是提升质量监控效率的重要环节第151-152页
 10.7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  改革我国兽医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动物产品质量信誉和竞争力第152-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2页
作者简介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下一篇:农田土壤空气CO2动态和土壤——大气界面CO2释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