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连续介质理论应变软化研究 | 第13-17页 |
| ·节理岩体应变软化研究 | 第17-20页 |
| ·节理岩体扩容行为研究 | 第20-21页 |
| ·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 | 第21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 2 深部节理岩体强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 第24-38页 |
| ·工程岩体分类方法 | 第24-25页 |
| ·地质强度指标 GSI 围岩评级系统 | 第25-31页 |
| ·深部节理岩体峰后强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 第31-33页 |
| ·深部节理围岩现场原位观测分析 | 第33-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深部节理岩体等效应变软化模型研究 | 第38-58页 |
|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岩体应变软化本构模型 | 第38-44页 |
| ·Mohr-Coulomb 强度准则 | 第38-41页 |
| ·Mohr-Coulomb 应变软化模型 | 第41-42页 |
| ·Hoek-Brown 强度准则 | 第42-43页 |
| ·Hoek-Brown 应变软化模型 | 第43-44页 |
|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等效 Mohr-Coulomb 屈服准则 | 第44-46页 |
| ·基于 GSI 的节理岩体应变软化行为 | 第46-49页 |
| ·深部节理岩体等效应变软化模型 | 第49-55页 |
| ·深部节理岩体应变软化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4 深部节理围岩应变软化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58-90页 |
| ·应变软化条件下巷道开挖面空间约束效应研究 | 第58-66页 |
| ·数值模型及参数 | 第59-6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 ·节理岩体应变局部化及分区破裂现象研究 | 第66-76页 |
| ·岩体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 | 第67-69页 |
|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69-70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 ·节理岩体扩容行为研究 | 第76-83页 |
| ·岩体剪胀规律分析 | 第77-80页 |
| ·基于 GSI 的节理岩体非线性剪胀角模型 | 第80-82页 |
| ·剪胀角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2-83页 |
| ·应变软化条件下锚杆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 第83-88页 |
| ·数值模型 | 第83-85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5 基于节理岩体应变软化模型的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研究 | 第90-106页 |
| ·收敛-约束法基本原理 | 第90-92页 |
| ·围岩特征曲线与支护特征曲线 | 第92-96页 |
|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 第96-104页 |
| ·节理岩体应变软化行为对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影响 | 第97-98页 |
| ·不同巷道形状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关系 | 第98-100页 |
| ·应变局部化对围岩特征曲线影响分析 | 第100-102页 |
| ·扩容行为对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影响 | 第102-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 6 深部节理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06-116页 |
| ·工程概况 | 第106-108页 |
| ·地表情况 | 第106页 |
| ·地层特征 | 第106-107页 |
| ·煤岩层情况 | 第107-108页 |
| ·巷道支护设计及现场破损情况 | 第108-109页 |
|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09-111页 |
| ·数值模型 | 第109-110页 |
| ·计算模型参数 | 第110-11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1页 |
| ·现场施工与围岩变形监测 | 第111-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7 深部断层破碎带立井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116-128页 |
| ·工程概况 | 第116-118页 |
| ·井壁破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118-119页 |
| ·现场观测方法及岩体强度参数的确定 | 第119-121页 |
| ·支护结构参数确定 | 第121-122页 |
| ·数值模型 | 第122-12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4-127页 |
| ·支护效果 | 第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8 结论 | 第128-130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 ·展望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 附录 A MATLAB 程序 | 第140-14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3-14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5-146页 |
| 附表 | 第146-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