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震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1 绪论 | 第15-20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矿震监测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震相识别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震级计算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矿山地震定位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传播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矿震预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2 矿震发生机理、分类及矿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 | 第20-41页 |
| ·矿震的发生条件 | 第20-21页 |
| ·矿震的分类 | 第21-22页 |
| ·矿震形成机理 | 第22-28页 |
| ·矿震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规律 | 第28-33页 |
| ·矿震三维激振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 ·激振模型在震相识别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 ·矿震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第33-40页 |
| ·分层介质中波阵面方程 | 第33-35页 |
| ·矿震波的波阵面 | 第35-38页 |
| ·三维波阵面方程 | 第38页 |
| ·矿震震波经介质变化面后任意点的波动方程 | 第38-39页 |
| ·波阵面在介质变化面上的传播速度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矿震信号识别方法研究 | 第41-54页 |
| ·矿震信号 | 第41-45页 |
| ·矿震波的组成和特征 | 第41-42页 |
| ·矿震信号的干扰因素 | 第42-44页 |
| ·矿震信号的筛选 | 第44-45页 |
| ·矿震信号的识别方法 | 第45-49页 |
| ·时域分析法 | 第46-47页 |
| ·频域分析法 | 第47页 |
| ·时频分析法 | 第47-48页 |
| ·模式识别的方法 | 第48页 |
| ·综合分析法 | 第48-49页 |
| ·基于分形理论的矿震波初至识别方法 | 第49-52页 |
| ·分形维数应用的可行性 | 第49-50页 |
| ·矿震信号的分形维数计算 | 第50-52页 |
| ·模型应用矿震定位实例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4 矿震定位方法的研究 | 第54-69页 |
| ·矿震的发震时刻 | 第54-56页 |
| ·地震发震时刻的测定方法 | 第54-56页 |
| ·矿震发震时刻的测定方法 | 第56页 |
| ·矿震的定位方法 | 第56-66页 |
| ·地震定位方法 | 第56-61页 |
| ·矿震定位方法 | 第61-66页 |
| ·修正的 SW-GBM 定位公式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5 矿震震级及预测的研究 | 第69-93页 |
| ·地震震级概述 | 第69-71页 |
| ·矿震震级的测定 | 第71-80页 |
| ·近震震级M_L | 第72-73页 |
| ·矩震级M_W | 第73-75页 |
| ·续时间震级M_D | 第75-77页 |
| ·级标度在矿震震级测定中的应用 | 第77-80页 |
| ·矿震预测 | 第80-92页 |
| ·东滩煤矿试验区概况 | 第81-83页 |
| ·最大熵原理建立震级概率分布统一预测模型 | 第83-90页 |
| ·最大信息熵统一预测模型建立 | 第90-91页 |
| ·矿震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6 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 | 第93-102页 |
| ·概述 | 第93页 |
| ·监测台站分布准则 | 第93-95页 |
| ·P 波到时计算 | 第94页 |
| ·监测台站空间结构的选择 | 第94-95页 |
| ·监测台站台址选择 | 第95页 |
| ·木城涧煤矿应用实例 | 第95-98页 |
| ·木城涧煤矿台址选择 | 第95-96页 |
| ·矿震定位计算方法 | 第96-97页 |
| ·监测台站位置的确定 | 第97-98页 |
| ·兖州东滩煤矿应用实例 | 第98-99页 |
| ·监测台站台址选择 | 第98-99页 |
| ·台站的优化 | 第99页 |
| ·矿震监测台站数量对矿震预测的影响分析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7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研究 | 第102-129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构成 | 第102-103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终端系统的布设与组成 | 第103-111页 |
| ·台站的选址 | 第103-104页 |
| ·台站的组成 | 第104-109页 |
| ·矿山微震监测系统的总体布置 | 第109-111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软件的构成与功能介绍 | 第111-113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软件结构 | 第111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软件功能 | 第111-113页 |
| ·矿震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 第113-127页 |
| ·矿震监测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 第113-115页 |
| ·矿微震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施 | 第115-116页 |
| ·矿震监测管理系统软件的主要构成及功能 | 第116-120页 |
| ·微震监测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结构及主要功能 | 第120-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 8 结论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8-140页 |
| 查新结论 | 第140-14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