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的行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稻曲病简介第11-13页
     ·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1-12页
     ·病原和病害症状第12页
     ·稻曲病菌侵染与病害流行第12-13页
   ·稻曲病菌与水稻的互作第13-15页
     ·稻曲病菌初侵染来源第13-14页
     ·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第14-15页
     ·活性氧在水稻对稻曲病菌防御机制中的作用第15页
   ·稻曲病病害侵染行为研究中涉及的几种方法第15-20页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侵染过程中的应用第15-16页
     ·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第16-17页
     ·植物细胞中活性氧的检测第17-19页
     ·PCR技术在稻曲病菌等植物病害检测中的应用第19-20页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3页
     ·稻曲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兴趣点第20-2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稻曲病菌污染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秧苗生长的影响第23-33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试验材料第23页
     ·研究方法第23-25页
   ·试验结果第25-30页
     ·种子拌菌及浸种效果第25-26页
     ·不同菌体拌种及滤液浸种对种子萌发及秧苗生长的影响第26-30页
   ·小结与讨论第30-33页
第三章 水稻种子携带稻曲病菌检测方法研究第33-51页
   ·稻曲病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3-39页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试验结果第35-39页
   ·特异性PCR检测人工模拟带菌的水稻种子研究第39-42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试验结果第40-42页
   ·不同来源水稻种子样品携带稻曲病菌的PCR检测及带菌状况分析第42-46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试验结果第43-46页
   ·水稻种子外部/内部携带稻曲病菌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6-48页
     ·种子表面检测样品的制备第46页
     ·种子内部检测样品的制备第46-47页
     ·样品DNA提取第47页
     ·PCR反应条件第47-48页
   ·小结与讨论第48-51页
     ·小结第48页
     ·讨论第48-51页
第四章 种子/土壤带菌传播稻曲病的可能性研究第51-61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试验材料第51-52页
     ·研究方法第52-54页
   ·试验结果第54-58页
     ·不同接种处理效果第54页
     ·种子或土壤带菌作为初侵染来源的可能性第54-58页
   ·小结与讨论第58-61页
第五章 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稻穗的行为研究第61-85页
   ·温室条件下致病体系的建立第61-66页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试验结果第63-66页
   ·水稻孕穗至破口期不同接种处理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第66-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试验结果第67-69页
   ·稻曲病菌对稻穗的侵染过程第69-74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试验结果第70-74页
   ·稻曲病菌对水稻小穗结构的影响及侵染过程中活性氧的测定第74-80页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试验结果第75-80页
   ·小结与讨论第80-85页
     ·小结第80-81页
     ·讨论第81-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85-89页
   ·研究结论第85-86页
     ·病菌污染对水稻种子萌发及秧苗生长的影响第85页
     ·种子携带稻曲病菌PCR检测方法第85页
     ·稻曲病菌致病体系和穗期侵染行为第85-86页
     ·稻曲病菌在侵染小穗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与变化过程第86页
   ·论文创新点第86页
   ·讨论与展望第86-89页
     ·病菌对水稻种子萌发及秧苗生长的影响第86-87页
     ·种子带菌检测方法的建立第87页
     ·病菌穗期侵染行为第87-88页
     ·稻曲病初侵染来源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9页
致谢第99-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抗纹枯病QTL分析
下一篇:抑制水稻主要病原菌的药剂混配及多环芳香烃的生物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