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0页 |
| ·重金属废水的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 ·含铅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 ·含镉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3页 |
| ·含铅和含镉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 ·吸附法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 ·常规吸附材料的应用概况 | 第16-17页 |
| ·生物质基吸附材料的应用进展 | 第17-20页 |
| ·秸秆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秸秆资源利用概况 | 第20-21页 |
| ·秸秆及其改性吸附剂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 ·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研究 | 第24-28页 |
| ·吸附平衡等温模型 | 第24-26页 |
| ·吸附反应动力学 | 第26-28页 |
| ·吸附反应热力学 | 第2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0-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 ·吸附剂材料 | 第30页 |
| ·试剂材料 | 第30页 |
|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30-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溶液中铅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溶液中镉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 ·吸附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 ·改性稻秸对铅的吸附试验 | 第32-33页 |
| ·改性稻秸对镉的吸附试验 | 第33-34页 |
| ·稻秸改性前后表征方法 | 第34-3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形貌表征方法 | 第34页 |
| ·稻秸改性前后及吸附后的表面微观形态分析 | 第34页 |
| ·稻秸改性前后及吸附前后的元素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 | 第34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比表面积、孔隙与孔径分析 | 第34-3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电动电位分析 | 第3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第35页 |
| ·计算方法 | 第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64页 |
| ·柠檬酸改性稻秸吸附铅的行为特性 | 第36-46页 |
| ·稻秸改性前后对铅的吸附能力对比 | 第36页 |
| ·改性稻秸吸附铅的动力学分析 | 第36-40页 |
| ·不同pH条件下改性稻秸吸附铅的特征 | 第40-41页 |
| ·不同改性稻秸投加量条件下改性稻秸吸附铅的特征 | 第41-42页 |
| ·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改性稻秸吸附铅的特征 | 第42-43页 |
| ·吸附等温线拟合分析 | 第43-45页 |
| ·改性稻秸吸附铅的热力学分析 | 第45-46页 |
| ·柠檬酸改性稻秸吸附镉的行为特性 | 第46-5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对镉的吸附能力对比 | 第46页 |
| ·改性稻秸吸附镉的动力学分析 | 第46-50页 |
| ·不同pH条件下改性稻秸吸附镉的特征 | 第50-51页 |
| ·不同改性稻秸投加量条件下改性稻秸吸附镉的特征 | 第51页 |
| ·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稻秸吸附镉的特征 | 第51-52页 |
| ·吸附等温线拟合分析 | 第52-54页 |
| ·改性稻秸吸附镉的热力学分析 | 第54-5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形貌特性 | 第55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表面微观形态分析 | 第55-56页 |
| ·稻秸改性前后及吸附铅、镉后的元素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 | 第56-59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比表面积、孔隙与孔径分析 | 第59-60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电动电位分析 | 第60-61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 ·稻秸改性前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