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概述 | 第10-16页 |
第一节 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的相关概念 | 第10页 |
第二节 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的历史发展 | 第10-12页 |
第三节 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的内在属性 | 第12-16页 |
一、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的理论属性 | 第12-13页 |
二、现实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 | 第13-14页 |
三、建立对抗、平衡、相互制约的侦辩关系的需求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对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的认识 | 第16-33页 |
第一节 立法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规定的亮点 | 第16-22页 |
一、技术侦查手段的确立 | 第16-17页 |
二、证据规则的改变 | 第17-19页 |
(一)对证明标准的修改 | 第17-19页 |
(二)对证据种类的增加 | 第19页 |
三、强制措施的加强 | 第19-22页 |
(一)完善监视居住的相关规定,包括 | 第19-21页 |
(二)对于传唤的修改,包括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立法对律师辩护权规定的亮点 | 第22-28页 |
一、辩护律师介入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 | 第22-23页 |
二、完善侦查阶段辩护律师的权利配置 | 第23-25页 |
(一)会见权 | 第23-25页 |
(二)调查取证权 | 第25页 |
三、增强对辩护律师的救济和保护 | 第25-27页 |
四、证据制度相对倾向辩护方的平衡 | 第27-28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 第27-28页 |
(二)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确立 | 第28页 |
第三节 对当前职务犯罪侦辩关系的认识 | 第28-33页 |
一、角色的明确使得侦辩关系正式形成 | 第29页 |
二、职权范围扩大,相互制约发挥作用 | 第29-30页 |
三、侦辩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 | 第30-33页 |
(一)侦辩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 第30页 |
(二)双轨取证制度缺乏法律规制,证据变化可能性增大 | 第30-31页 |
(三)对侦查工作带来挑战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对于职务犯罪案件侦辩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 第33-40页 |
第一节 侦辩关系的现状及展望 | 第33-34页 |
一、侦辩平衡 | 第33-34页 |
二、加强平衡基础上的对抗 | 第34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律师辩护权 | 第34-37页 |
一、会见权 | 第35页 |
二、调查取证权 | 第35-36页 |
(一)调查取证的范围 | 第36页 |
(二)调查取证的程序 | 第36页 |
(三)调查取证的监督 | 第36页 |
三、讯问时在场权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实现平衡、对抗的侦辩关系 | 第37-40页 |
一、侦辩双方需要改变观念 | 第37页 |
二、完善信息沟通途径 | 第37-38页 |
三、强化监督制约措施 | 第38页 |
四、考虑沉默权的设立,改变“口供”中心主义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